挤进大腕团队里的滑雪发烧友
据不完全统计,从大连前往北京为冬奥会服务的随队官员、裁判、志愿者等共计80余人,大连新闻传媒集团体育中心记者周峻峰就是他们中的一个。这一次老周可不是去采访赛事的记者,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裁判。在裁判工作之余,老周将从裁判员这个全新视角出发,带广大读者看看不一样的北京冬奥会。
周峻峰
大家好!我叫周峻峰,大家都叫我老周!这次我是作为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的技术官员——俗称裁判——来到北京延庆,在小海坨国际滑雪中心担任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高山滑雪项目裁判。我在1月21日正式向奥组委报到,需要在延庆工作近两个月,因为冬奥和冬残奥之间间隔很短,其间我们只有三天的休息时间。
我最终能担任北京冬奥会裁判,前前后后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从各地推荐、统一培训、选拔到考试,最后得到北京奥组委批准,大概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今年1月8日,我正式接到报到通知,整个工作算有了确切时间表。收到正式通知的那一刻,心情还真就是小激动了一下,不仅是因为能到北京为冬奥会工作,自己滑了十几年雪,终于可以用自己的爱好为国家效力,不敢说为中国滑雪事业贡献力量,至少是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还挺有满足感。收到正式通知之前一直有消息说我已入选,但是没收到正式文件前心里特别忐忑,因为自己在滑雪运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自己心里有数,毕竟只是一个业余滑雪发烧友,接到通知有点做梦的感觉。当然也要为执裁工作做一些准备,比如研究比赛的技术问题,收集各种信息等等,反正是特别紧张,我提前两天就赶到了北京,生怕中间出点什么差头。
1月21日正式报到登记,我进入延庆技术官员闭环管理中心。周六,就是报到第二天,我们整个组进行第一次团队磨合演练。驻地和赛场之间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国内技术官员团队(简称NTO)1月22日早晨4时30分就吃早餐并开始了一天的活动,核对当天行程、领取器材、安排工作忙乎了一整天,晚上回到驻地已经过了8时,整整16个小时,人困马乏,回房间之后直接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又是4时30分吃早饭,接受国际雪联的技术考核。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一个雪季没有触雪了,一上来就参加考试,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考试雪道不仅是中国境内最难的,在国际雪联认可的雪道标准中,也是有一定难度系数的。况且为了符合奥运赛事要求,赛道的雪中注入了接近50%的水加强硬度,这种雪道对技术官员们也是一次挑战。也许是国际雪联认为符合国际标准的裁判员就应该都是硬手,连适应雪道的时间都没给。我们这个NTO团队中大部分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专业队运动员、教练员,中国滑雪圈近40年里能叫得上名的大腕差不多都来了。我一看技术官员名单就震惊了,感觉自己是一棵小草。然而北京冬奥会全项目冰雪裁判一共不到2000人,国家对我们寄予了厚望,从“三亿人上冰雪”到高山滑雪项目的奥运突破,无论参赛运动员,还是我们执裁技术官员,都希望能给中国冰雪运动的国际化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