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大海里“捞”出35亿元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韩顺兆
当城市人还在甜美的睡梦中时,长海县大长山岛镇三官庙村的养殖海域已经是一派忙碌的景象。陆地、海上、筏区的工人们已经各就各位开始当天的工作,岸上堆满了刚从海上收获的牡蛎吊笼。金国养殖场负责人秦宇贺望着丰收的牡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秦宇贺来自黑龙江省,2006年,投奔亲戚来到长海县,做起海产品养殖行业,他一来到海岛,就被这里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环境所吸引,现在已经落户长海,成为一个“本地人”。
刚开始,他只是养殖虾夷扇贝,浮筏不足100台。2007年-2008年,虾夷扇贝受到养殖密度、二龄贝养殖周期长等多种因素影响,遭遇大面积死亡,养殖1万吊(30万斤-40万斤)的二龄贝只能收购2000吊,损失惨重,几百万打了水漂。2012年,秦宇贺重整旗鼓再创业,成立养殖公司,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政府积极引导,开展栉孔扇贝、港湾扇贝、三倍体牡蛎等多品种养殖,长海县相关部门协调联系大连海洋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科学指导,采取疏密养殖模式,公司逐渐发展壮大,如今浮筏数量达3000余台。
去年5月,公司投放4.5亿枚虾夷扇贝苗,今年6月末至7月初正是收扇贝的时候,虾夷扇贝长势良好,今年总产量实现400多万斤,通过调整海区和分苗方式,对投苗流程实行精细化管理,产量比去年高近一倍。公司成立第一年养殖利润不到100万,如今,年收入逐年递增30%—40%,公司的发展带领一批养殖工人走上了致富路。
长海县大长山岛镇三官庙村,还有许多像秦宇贺一样依靠养殖致富的人,共有养殖户287户,养殖台筏2.5万余亩。长海县农村农业局副局长任强说,养殖户的丰产主要得益于近几年调整养殖产业结构,推进海水养殖业健康发展。由过去单一虾夷扇贝和海湾扇贝养殖向牡蛎、栉孔扇贝、毛蚶子等多品种养殖转变,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在控制现有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价值较高品种的养殖规模,养殖形势继续趋好。
任强告诉记者,2021年长海县海水增养殖继续趋好,主要养殖品种均取得了较好的收成,渔民丰产增收。上半年,全县渔业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海洋捕捞产值4.2亿元,同比上升6.7%;海水增养殖产值25.7亿元,同比增长7.9%;苗种产值5.05亿元,同比增长35.3%。水产品产量预计25.6万吨,同比增长10.1%。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9万吨,同比下降14%;海水增养殖产量23.7万吨,同比增长12.7%。
渔业兴县战略正让长海县成为辽宁省确定的海洋牧场示范县,蓝色梦想照亮了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