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特区40年】王琛:用影像记录深圳故事

央视网消息(记者 朱春燕):“寻找小渔村,去哪里找呢?我想在大鹏新区应该能看到一些踪迹。”8月26日,是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日。这段时间,王琛忙着组织一场关于深圳大鹏新区的摄影展。

深圳大鹏新区南澳镇水上养殖场落日

王琛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也是伴随着深圳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摄影家。这些年,从胶片到数码,从仰拍到航拍,王琛用影像记录着深圳故事。

王琛与摄影结缘,可以追溯到1980年。当时15岁的他,从父亲的单位借到了一台国产海鸥4B双镜头照相机,如获至宝。自己琢磨拍摄技巧,留下了读书时代同学的照片,并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3年,18岁的王琛从广州到了深圳,进入旭日印刷厂工作。在印刷厂,他被分到制版车间影房部做工业摄影。王琛对37年前影房部的工作记忆犹新:工业照相机有24米长,当时的印刷是通过照相来做的,先是胶卷、暗房工作,再是电子分色、编辑、制版、修版。

“以前老电影的挂历,很多影星拍完照片做印刷品,都要先通过修版,去皱纹、消痘、调唇色等,就是我们做的。”经过他们的工作,一本本挂历从深圳走进中国老百姓的家庭。

王琛在英国“百年灵”飞行训练基地

“一图胜千言。”在拍摄过无数张照片之后,王琛感慨于影像所能传达的现实与思考。

2011年8月,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举办。8月23日晚上,大运会闭幕。当天下午,王琛在空中飞了5个小时,拍摄了包括深圳湾体育中心等大运会会场在内的很多张航拍照片,画面清晰干净。一个月后,王琛再次乘飞机盘旋深圳上空,他发现一张漂亮的照片也拍不出来了:镜头里却是满地灰白。

2012年,作为深圳市政协委员的王琛,把两次航拍对比的照片带到了政协会议上。他表示,大运会期间,深圳市政府停开100万辆车,整个珠三角停了2000个锅炉,这才让深圳的蓝天短暂的出现。当时,王琛的提案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此后,深圳市政府开始每天发布雾霾预警,蓝天天数逐渐多了起来。王琛说:“这当中,不敢说我个人的呼吁起了多大作用,但我相信那个提案是有时代意义的,它是用摄影为深圳蓝天递交的第一份提案。”

这些年,王琛的提案也离不开摄影,比如建议深圳恢复自行车道、希望让深圳老百姓喝上直饮水等。他用摄影作品真诚地记录着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

深圳盐田港

近十年来,王琛专注于航拍。他走遍了全球七大洲四大洋,一次次航拍俯瞰地球,关注环保、关注水、关注自然和人,出版了地球伤痕系列航拍作品。《地球的表情》是王琛“地球系列”的第一本书,也是国内第一本以航拍为题材的摄影集,荣获2009年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纪录类创作奖;2011年出版的《地球的温度》获得Benny Award(班尼)金奖。

“这种感觉就像苦行僧。不过为了创作好作品,一切都值得。”王琛说,钟爱航拍是因为航拍具有唯一性,这与他摄影创作的理念吻合,“我想创作和别人、和自己之前的作品不一样的东西。”

在摄影技术日趋精湛的同时,王琛更加追求摄影的艺术境界,他说,“一门技术发展成为艺术必得经历时光的反复冲刷和打磨,而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为摄影师提供了最具活力的一块成长空间”。

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街道香蜜公园

40年,从小渔村变成大都市,是有口皆碑的深圳故事。而在王琛看来,深圳摄影群体的发展本身也是深圳故事的一个样本,“摄影不仅需要经济投入,也需要创新精神,需要拓荒精神”。

王琛介绍,深圳摄影氛围兴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许多摄影爱好者较早地获得了第一桶金,拥有了出去摄影的经济条件。而同时,作为新生的移民城市,深圳人每年都要回到故乡,来去之间,摄影的创作情绪也在积攒,影像记录着乡愁,也记录着深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片热土上,一种原生文化和现代文化碰撞、联结”。

“其实在我心里,深圳‘摄影之都’名号已经是名副其实。”王琛谈到,深圳有影响较大的企业家摄影协会、女子摄影学学会、青年摄影学会,如罗湖摄影节、福田(国际)市民摄影节等更是聚集了众多深圳的摄影爱好者。

对于王琛来说,摄影也从爱好变成了使命。他说:“我每天都会在外面拍摄、创作,用影像记录着深圳故事,记录着这个伟大的时代。”(校对:娄郝)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