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淡季变成“黄金季”
据不完全统计,亚洲现存的百年银杏街共有6条,辽宁丹东就占其三。当北方的很多城市在秋冬之交步入旅游淡季时,丹东没有让地域资源沉睡,而是以全市协同的合力、围绕游客体验布局业态的温度和借景生势的巧思,将百年银杏街打造成特色旅游打卡地,让淡季变成了“黄金季”,创造了文旅“淡季破局”的生动样本。
银杏街变身打卡地,始于行政部门的“主动让路”。百年银杏街本是部分机关单位的通勤要道,为让出观景通道、保障游客体验,暂禁车辆驶入老街,机关工作人员步行上班;环卫工人收集落叶铺就金色步道,交通警察维护周边秩序,广大市民热情地向游客介绍景点,辽东学院敞开校门举办“银杏文化节”……这种“一盘棋”的格局,让发展文旅产业不再是文旅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城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近年来,文旅“淡季不淡”的成功案例不断涌现。西藏错那以“不把大自然装进玻璃罩子”为参照,盘活千年沙棘林与曲卓木地热温泉等原生资源,为游客奉上人气爆棚的边城生态之旅;黑龙江抓住冰雪大世界、雾凇长廊等元素,串联马拉爬犁、雪地温泉、森林滑雪、俄式风情等独特体验,让“冷资源”变成“热经济”。淡季不是“死局”,而是未被开发的“富矿”;原生态不是“包袱”,而是充满惊喜的“宝盒”。
淡季突围需要原生态的“活景”,而非硬堆砌的“假景”。名山大川是风景,市井民俗更具风情。一些地方将文旅淡季归因于“天不时、地不利”,并寄望于以财政投入造新景,实则陷入了“重硬件、轻运营”的误区。文旅市场的淡旺季并没有天然分割线,淡季背后是游客需求与供给侧匹配度的失衡,突围的关键从来不是“无中生有”去造景,而是“点石成金”出创意。
打破文旅淡季窘境,核心逻辑在于紧贴游客需求,通过资源整合与亮点提炼构建差异化吸引力。当前,游客需求更趋多样和理性,追求深度体验而非走马观花,更加注重性价比与独特性。北方的冬季不必因“无花可赏”而沉寂,可围绕体验“冰天雪地”做足文章;南方的梅雨季不必因“阴雨绵绵”而冷清,可依托烟雨朦胧让连绵的雨声成为文旅体验的背景音。地方文旅需系统整合自然禀赋、文化底蕴、民俗风情等资源,将地域特色与游客休闲需求深度结合,让资源优势转化为体验优势,突破季节限制,将“客流低谷”转变为“体验高地”。
“淡季不淡”的核心密码,还在于形成全社会协同推进大文旅产业的共识和有效机制。当下,许多城市陷入“旺季挤破头、淡季没人来”的窘境,根源往往在于没有对文旅资源进行多元开发和深度提炼;在于仅靠文旅部门“单兵作战”,未能联动交通、教育、城管等部门形成合力,未能串联起“政府引导、企业创新、居民参与”的全链条。推进大文旅产业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各相关部门推出淡季扶持政策、服务举措,引导景区和文旅企业跳出“门票经济”依赖,挖掘本地文化内核,将淡季转化为“主题体验季”。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让淡季文旅从“单点闪光”变为“全域升温”。
文旅市场的火花和亮点,不是单靠财政投入“砸”出来的,而是靠对游客需求的深度洞察“磨”出来的。只要用心、用情、用力,每个地方的特点都有可能成为卖点,每个城市的文旅淡季都有潜力成为“黄金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