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推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明确要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是国民教育的龙头。面对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年学生,推动爱国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支撑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支点。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

推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转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发展方式,从理念、手段、内容等多个层面着力,实现从“有”到“优”,由“优”向“强”的跃升。其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体系化。高质量发展首先体现在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协同。高校需要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全链条爱国主义教育体系,贯通入学至毕业,覆盖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等环节,使各环节相互支撑、形成合力。这种体系化布局能够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在“三全育人”的多维度协同中持续发力,全面提升育人效能。

其二,融合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思政课为主阵地,与专业课、科研实训、校园文化和日常管理深度融合,实现浸润式育人。融合化路径能够将国家认同与能力培养统一起来,使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学业发展、职业规划同频共振,从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长效性。

其三,主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爱国主义教育突出主体间性的发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革新。教师作为价值引领的主导者,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推动学生主动建构高层次国家认同。这一过程中,从单向传递灌输到主体间性的发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显,实现情感共鸣与理性自觉。

一言以蔽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核心目标,通过构建系统化、融合化、主体化的教育体系,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从数量覆盖向质量跃升、从形式化灌输向内涵化浸润、从单向传递向双向互动转型的教育发展形态。这种转型,不仅回应了教育强国建设对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更将爱国主义从“精神符号”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现实力量,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精神引擎。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

是支撑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精神力量

高质量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确保人才培养政治方向正确和精神动力充沛的核心支点,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的成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将思政引领力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其本质实则为教育的政治属性所决定,这也充分彰显了推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突出强调,国家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整个体系中占据着“制高点”和“枢纽”的关键地位,它承担着为党和国家事业铸魂、育才、定向的战略使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侧重在通过系统的使命教育,引导学生将朴素的爱国情感升华为理性的、坚定的爱国信念和报国能力,实现从“知”到“信”再到“行”的飞跃。这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义,更是确保我国国民教育体系最终培养的人才红专兼备、可靠顶用的根本保证,是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的“牛鼻子”。

就大学生而言,其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高校是他们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站集中教育,也是对其思想观念进行深度塑造和巩固的最重要场所,被称为“拔节孕穗期”的关键塑造场。抓住这一关键期进行高质量的爱国主义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根基。尤其“两个大局”交织叠加的时代背景下,科技迭代、全球竞争与文明互鉴的加速演进,催生了青年学生更为多元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传统低层次循环的教育模式已难以形成有效的价值引领,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更高要求,亟须理念与方式的创新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三位一体”推动爱国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化教育强国战略实践效能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需要在组织体系、课程内容、数字赋能三个核心环节继续发力形成协同效应,推动形成体系化布局、融合化发展、主体化增效的育人格局。

完善组织体系是构建体系化育人格局的基础支撑。体系化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核心是解决“谁来抓、怎么抓、抓到位”的问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从“任务导向”转向“实效导向”,须以权责清晰的组织体系为支撑,构建“党委主导、院系落实、班级落地”的全链条育人网络。一是强化党委顶层设计,将其纳入学校思政工作总体布局,明确“一把手”责任,实现战略部署与资源统筹协同;二是压实院系主体责任,融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日常管理,配备班级导师推动落地;三是建立专门协调机制,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办公室或专项小组,统筹校团委、学生处、宣传部等资源,避免“多头管理”或“责任空转”。

深化课程改革是实现融合化育人的关键支点。高质量爱国主义教育不是思政课的“独角戏”,而是全员参与、覆盖全课程、贯穿全过程的系统工程,需要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发力为核心,推动家国情怀与专业能力融合。一是强化思政课程主渠道,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等主题,更新素材、创新方式,把爱国主义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二是推动课程思政全覆盖,将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深度嵌入专业课程体系,让每门课程都厚植“中国底色”;三是打造跨学科课程群,结合国家战略与专业前沿,形成主题聚焦、内容联动的课程体系。

数字技术赋能是实现主体化育人的重要突破口。青年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爱国主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具象化呈现、沉浸式体验、共创式参与”重构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逻辑,以青年语态讲好爱国主义故事。一是打造数字化资源平台,整合红色文化、校史资源等内容,实现可视可感,并通过算法推荐进行精准推送;二是开发沉浸式教学场景,借助VR/AR、AI数字人等技术让教育“活起来”,使学生以“第一视角”走进历史现场;三是构建互动化传播体系,通过短视频、直播、线上社区等形式,联动课内外,推动教育常态化、生活化,以“有位”“在场”实现“有为”。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基于认同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创新研究”(JG24DB035)、2024年大连海事大学教改立项一般项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139’德法课教学体系建设研究”(BJG-C202406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何美子 作者系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