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踢先爆!“东北超”凭啥让全网拉满期待值?

终场哨音划破大连梭鱼湾足球场,

欢呼声响彻云霄。

11月15日,

第二届辽宁城市足球超级擂台赛

圆满落幕,

汗水与激情交织成滚烫的画面。

⚽️⚽️⚽️

以足球为媒,始于赛场的热血碰撞,兴于地域的文化共鸣,落脚于区域发展的共赢。今年以来,“苏超”“赣超”等地方足球联赛轮番“出圈”。圆满落幕的“辽超”,正是这股浪潮中一朵亮眼的浪花。为本土球队呐喊、参与体育运动,逐渐成为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注脚;而赛场周边火爆的消费场景,更直观展现了赛事经济的巨大潜力。它印证了辽宁办赛的硬实力,专业场馆、顺畅组织、完善保障筑牢赛事根基;更彰显了文旅体融合的软实力,工业底蕴、文化风情借足球纽带走进生活,实现文化传播与体验升级的双向赋能。这一切的背后,是辽宁足球深厚的群众根基,更是体育与生活、文化与发展的精准契合。

懂球、爱球,是刻在辽宁人骨子里的基因。走过发展低谷,如今的辽宁足球全面迎来高光时刻。中甲赛场,辽宁铁人队强势登顶,昂首升入中超,续写辽足荣光;中超赛场,大连英博作为“升班马”稳稳提前保级,“亚洲第一主场”梭鱼湾足球场的上座率屡创新高;女超赛场惊喜绽放,辽宁沈北禾丰女足斩获季军,诠释“铿锵玫瑰”的坚韧;辽宁U18男足在十五运赛场上鏖战至点球大战,时隔12年重夺全运会金牌。辽宁足球多点开花、全面向好的态势,让每一位辽宁球迷都倍感自豪。

职业赛事点燃热情,民间联赛延续热爱。“辽超”为普通足球爱好者搭建起专属绿茵舞台,这里没有专业赛场的竞技压力,每一次射门都源于纯粹热爱,每一次助攻都连着邻里乡情,归属感在攻防转换间深深扎根。“辽超”以这份纯粹的足球情怀,赢得了口碑与喜爱,更践行了“以赛事聚人气、以人气兴产业、以产业促振兴”的发展逻辑,让足球既成为辽宁人的精神寄托,更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动力。

“辽超”落幕的余温未散,“东北超”启动的热望已然澎湃。近期,“东北超”相关话题在网络上持续火爆。日前,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地政府与体育部门负责人齐聚沈阳,召开“东北地区城市足球联赛”推进会,这不仅是一场工作会议,更是东北四地协同发展的集结号,以足球为针,穿起区域交流的千条线;以绿茵为媒,铺就东北振兴的宽跑道。

将于明年启幕的“东北超”,正赶上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黄金风口。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世界级体育赛事,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7万亿元。东北作为我国足球底蕴最深厚的区域之一,这份积淀如今已转化为实打实的办赛硬实力。辽宁有“辽超”成熟经验,内蒙古“蒙超”硕果累累,吉林延边城市联赛特色鲜明,黑龙江大众足球超级联赛刚刚圆满收官。四地办赛实力过硬、群众基础扎实,赛场内外热度高涨。这些优势叠加共振,“东北超”有望成为撬动区域协同发展与体育产业升级的新支点。

跨出省际、四方联动,是“东北超”最鲜明的创新底色。不同于单一省份的联赛,“东北超”打破区域壁垒,四地将共同搭建足球从业者的成长平台,推动群众性足球运动普及,让更多足球爱好者有球可踢、有赛可看,最终助力中国足球振兴。这种协同底气,离不开硬核支撑,9月底沈佳高铁沈白段开通后,辽宁成为东北首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京哈、沈大、沈白等高铁路网形成“O”形闭环,便利的交通让“跨省看球”成为日常,更让四地的资源实现共享。

东北人的赤诚底色,将是“东北超”最动人的名片。最近,许多外地游客分享的视频里,总能看见东北人的豪爽与温暖,餐馆老板悄悄添上的家常菜、路人主动为自驾游客提供帮助、陌生人发自内心的叮嘱……这份暖意正通过网络传递到全国,明年的“东北超”赛场,更会与足球激情深情相拥。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看台上,东北老铁们齐声喊出的助威口号震耳欲聋;赛场外,冷面、红肠、手把肉与鸡架同台飘香。赛后,从沈阳故宫的红墙黛瓦到长春净月潭的层林叠翠,从哈尔滨松花江畔的晚风到呼伦贝尔草原的辽阔,一条“足球+文旅”的特色路线串联起东北的锦绣风光。人们在感受足球竞技魅力的同时,沉浸式触摸这片土地的滚烫与鲜活,会愈发深爱这片热土。

“东北老铁”,见面格外亲!在这场情感共鸣中,大家期待的不仅是一场场精彩赛事,更怀揣着让足球的蓬勃活力深度融入东北振兴的热切憧憬。绿茵场的热血与区域振兴的豪情同频共振,这份高涨的期待与坚定的信心,比金子更珍贵。我们有理由相信,“东北超”必将成为体育赋能区域发展的新标杆,成为点燃全民奋进热情的新引擎,书写体育与发展相辅相成的崭新篇章。

虽未开场,

但可想象,

“东北超”,

一定缺不了东北那个“味”儿,

一定要有东北那股“劲”儿!


让我们共同期待,

明年在“东北超”的赛场内外,

见证足球的酣畅激情,

感受东北的滚烫热忱,

共绘东北全面振兴的壮阔图景!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