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善用“大思政课” 讲好中国民主故事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就必须会讲故事,而且要讲好故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依托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编号:L23CKS006),通过完善内容、创新方法、实践锻炼和加强培训等,善用“大思政课”,持续讲好中国民主故事,引导辽大学子自觉树立正确民主观,增强中国民主自信。

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 统筹教育重点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学校所有必修思政课程中都有所体现,学院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针对不同学生层次和不同课程特点,在集体备课中敲定各门课程重点,使得教育内容之间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从而能够全面讲好中国民主故事。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教学内容分别侧重于讲清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运行各环节中的民主参与实践,以及宪法对人民民主的保障作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民主探索和实践的艰难历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来源、中西民主的本质区别,以及社会主义民主取代资本主义民主的必然性;“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背后的原因,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最新成就;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对人民民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成就;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本质、实践逻辑和时代价值。

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讲活中国故事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进而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讲深、讲透、讲活中国民主故事是相辅相成的。学院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现已形成“专题式教学法、订单式教学法、学生团队参讲式教学法、三三制实践教学法、读学悟教学法”等具有辽宁大学特色的多样化思政课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为更好讲好中国民主故事,学院教师还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教学中教师的“独唱”转变为师生“合唱”,在师生互动中共同探究问题并得出结论。如教师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在课前通过“雨课堂”发布相关民主主题,让学生提前做好展示准备,随后教师再根据展示内容进行相关补充,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又增强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用好思政课实践渠道 切身体悟发展

社会实践是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讲好中国民主故事一定要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学校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感悟新时代伟大变革,在思政实践中探索社会真实问题。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学院积极协调,学校团委、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组织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例如,学院已连续18年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巡讲,2025年在2023级本科生中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依据相关民主议题,采取“小集中”与“大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社会调研,通过深入社区、乡村、工厂等,切身体会新时代中国民主伟大成就,并形成相关报告;开展“知行合一”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学院党的百年辉煌历史图片展,通过一张张历史图片,感受百余年中国民主的伟大变革。

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 做好价值引领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学生只有信其师才能亲其道,讲好中国民主故事,首先就需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民主素养。学院作为全国重点马院,一向重视教师的民主素养提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确保教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坚定信仰者、知识权威者、示范践行者。首先,通过举办马克思主义论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青年先锋论坛等学术讲座,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作专场报告,丰富了教师的民主知识储备量;其次,依托全国重点马院、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基层统战工作理论辽宁研究基地(辽宁大学)、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心等平台,承担相关课题,拓展了教师的民主研究视野;最后,鼓励教师走出去进行思政课实地调研,通过参观和座谈等方式,了解和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新发展情况,形成报告,并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当中。通过以上方式,让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成为“行走的中国民主故事书”。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学院继续坚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善用“大思政课”,不断讲好中国民主故事,凝聚青年伟力以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意识形态渗透,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付金辉 贾梦瑶)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