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与追求越来越强烈,这也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生态实际,关注面临的风险挑战,回应群众的关心关切,推动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原创性贡献。
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断
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论认为,人类产生于自然、依赖于自然而存在,同时人类与自然又是有机统一、密不可分的整体。马克思指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论作出了进一步阐释,创新性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断,擘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蓝图。一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以尊重自然为出发点,以保护自然为落脚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智慧,在人与自然关系调适中实现了与自然的协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环境有价,破坏有责”,凡是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人,都要对自己行为负责,发展不能“涸泽而渔”,也不能一味放弃,而是要统筹协调一体发展。这表明: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资源,科学理性、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坚定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断的提出,不仅溯源了《荀子·天论》篇中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思想,也重塑了将生态环境视为客体的观念,它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思想,是一种原创性生态文明视角,它既不过度偏向人类,也不过度偏向自然,而是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两者是相互依存、共生共长的关系。
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年来,这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理念不断丰富发展,它不仅科学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也指明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一方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新质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诠释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至简大道,揭示了二者并非对立而是辩证互补的关系。“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和生态的宝贵财富,也是社会和经济的核心资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这表明:在发展经济中要注重保护绿水青山,最终要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另一方面,坚定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二是严峻的生态环境会遏制经济向好发展。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过度改造,这种改造逐渐演变为对自然的毁灭性支配,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环境恶化不仅导致自然资源短缺,也加剧了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进一步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这表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否则环境恶化对人类反噬作用将会进一步加深。
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观点
马克思指出,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马克思基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角强调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从文明进程的宏阔视域出发,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演进的辩证关系,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进一步推动了生态环境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一方面,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前提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为文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肥沃的土地、清洁的水源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构成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发展的自然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文明进步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态。这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塑造了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态。另一方面,恶化的生态环境会毁灭人类文明。过度开发与破坏自然会导致生态退化,影响文明延续。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仅仅聚焦于提升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将会对人类文明的延续造成沉重打击。生态系统的退化直接瓦解了物质生产的基础条件,土壤荒漠化与水资源枯竭会动摇农业生产根基,生物多样性锐减会破坏生态平衡链,损害劳动者健康、降低社会生产力,使“劳动力再生产”难以为继。这表明:生态环境的变迁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根本性和关键性的影响,任何文明都无法在与自然的对抗中长期存续。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青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22BKS137)阶段性成果。
(董仲磊 荀梦 作者分别为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生导师、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