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推动地方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文化主体性”这一重大命题,并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中华民族“文脉”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自我表达,既是普遍意义上的文化主体性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在他者文化的冲击下建构自我的文化表征。
当下,各地积极探索如何推动地方文化繁荣发展,更需要在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原则下,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形成根脉相连、各具特色的新格局。
应对多样化社会思潮
激发地方文化发展活力
社会思潮涌动于社会,作用于社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地方文化建设必须要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根基,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蚀。文化帝国主义通过强势文化输出消解本民族文化特色,文化虚无主义否定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文化复古主义则陷入传统文化的“文化孤岛”,这些思潮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着中华文化的内生创造力,阻碍着地方文化建设活力的释放。抵御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必须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在固本培元中增强地方文化免疫力,为推动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保障。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思想智慧与道德境界,深刻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智慧力量。要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永恒的内在精华,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沃土,立足这一文化根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激发地方文化发展活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廓清文化价值判断。对于文化帝国主义要揭示其背后资本主义权力本质,始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本位,发展具有主体性的文化话语体系;对于文化虚无主义要系统阐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与突出的和平性;对于文化复古主义要辩证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避免陷入教条主义困境。
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激活地方文化内在基因
历史文化资源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一环,承载着不同地域的历史记忆、生活方式以及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价值。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资源的渊源、内涵以及艺术形式,提炼出具有代表性和时代价值的文化元素,并对其进行现代化转化,能够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源头活水。
地方文化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各地区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习俗、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这些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地方文化独特的“基因图谱”。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必须立足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通过系统梳理和现代化诠释,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力避文化同质化,将古老文化真正融入此时此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要依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着力建设生态文化阵地,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特色文化乡镇。大力推动地方文旅发展,将地方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以地方旅游为驱动,介入文化资源整合、社会管理融入、主体文化认同等多方面因素,使地方文化得以展现与强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必须始终遵循地方文化发展规律,在保护文化本真性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警惕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异化风险。
融合现代科技
赋能地方文化建设
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创造,文化创新创造也是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建设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和时代要求。
以科技创新巩固地方文化凝聚力。通过融媒体技术能够很大程度上立体化呈现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借助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显著提升文化传播效果,提高地方文化的趣味性与吸引力。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评估文化传播效果成效,为优化文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以科技创新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正经历着深刻的技术变革与优化升级。地方文化建设要依托智能感知与数据融合技术拓展文化服务内容,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
以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对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促进地方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以科技创新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文化产业,扩大文化产品消费市场,进一步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繁荣。
地方文化建设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地方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时代光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编号:2025lslzdkt-004)的阶段性成果。
(郑晶晶、程龙,作者分别系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