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改革助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举、兴国之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明确了以现代科技重构农业生产力的战略方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迈进的战略密钥。

大连地处世界公认的黄金纬度带北纬39°,是农作物和海洋生物最适宜的生长地带,也是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城市。截至2024年末,大连培育8个国家和省审定登记农业新品种,现有自主选育主要农作物品种145个,建成4个畜牧种质资源基地,农业新品种推广率达99%。据《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大连都市现代农业综合评价位列全国前十。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大连虽已取得诸多成就和经验,但仍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健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结构性矛盾凸显、农业科研资源分散、农业经营主体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对此,应采取有力措施,有针对性地补上短板弱项,着力构建“科技自立、要素协同、资源共享、环境优质”的滨海城市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为同类地区提供参考性的实践范式。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谋划。农业科技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大连农业发展正面临资源约束趋紧、气候变化加剧、市场需求升级等多重挑战,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破解这一困局,必须强化科技创新战略谋划,通过科技赋能重塑农业生产力结构。首先,因地制宜编制农业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农业科技攻关的重点领域。在种业培育领域,优化适宜沿海地区种植的玉米、大豆等新品种培育技术,特色果蔬草莓、大樱桃抗病毒种苗繁育和栽培技术,培育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在智慧农业领域,研发农作物光环境智能调控、农产品品质溯源识别、冷链物流小温差传热与多温区速冻技术,实现从生产到流通的精准管控。在风险防控领域,创新防风防雨设施、旱涝灾害防控技术,以应对极端天气。重点发展精食轮作复种、土壤改良技术,引导种植业向盐碱地、荒滩等非耕地转移,保障粮食安全。其次,因时施策设立专门的农业科技创新机构,组织规划的实施落地。依托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联合大连农业农村局委派的相关工作人员,成立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专项小组。在此基础上下设种业研发应用、智慧农业设施研发应用等中心,有序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最后,因势利导构建制度保障体系,保障规划的顺利落实。为保障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要构建概念验证与中试转化平台网络,健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产品应用支持制度体系,强化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研发科技的引导作用。完善辖区内农业科技人员成果转化评价制度体系,将转化收益纳入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的核心指标,赋予技术人员更多利益分配的自主权,以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劳动积极性。

推动农业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应构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新型要素体系。第一,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一方面要培养地方科技应用带头人,创新“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搭建农业科技特派员管理平台,创建专家、需求、成果三端数据库,运用算法匹配实现精准服务供给,提高地方农业科技应用效率。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因需施教,打造有层次、有重点的培训新格局,培育更多的“土专家”和“田秀才”,夯实农业生产的人才基础。第二,发展高智能化的劳动资料。要加大智能化农业设施的供给,提高智能化、节能环保的粮食烘干机使用率,提升粮食烘干设施水平;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转型,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实现精准饲喂、粪污处理利用等规模养殖场设施装备的改造升级。应夯实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体系,构建涵盖产品、资源、交易、技术及管理的农业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市级大数据平台,推动数据开放共享。第三,拓维高契合化的劳动对象。大力发展与先进农业劳动者、劳动资料相适应的设施农业、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等,形成高品质、高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

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强大的科研资源作为支撑。当前,大连农业科研资源存在科研平台分散、项目支持力度不足、成果转化滞缓等突出矛盾,需从平台支撑、项目支持、产学研用一体化三个维度,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是强化农业科研平台的支撑作用,对在连布局的国家农业实验室(基地)、省级农业实验室(基地)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给予经费支持。在此基础上,构建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网络,促进各组织之间的人员往来、要素流动、科研合作、设施共享,构建常态化联动机制,避免“单打独斗”“单兵作战”。二是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科技项目经费在大连财政拨款中的比重,对甜樱桃坐果率低及裂果等重大科学问题,温室菜豆品种更新及温湿度管理技术等超长周期、应急性技术难题攻关项目,进行稳定支持。三是积极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应形成“政府统筹—高校研究—院所研发—企业转化”的协同创新格局,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优势,实时更新科技研发进度与产业需求变化,促进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信息的精准对接,进一步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

打造优质农业产业营商环境。大连将产业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亟须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构建“产业发展—市场竞争—开放合作—法治保障”四位一体的营商环境体系。其一,降低综合成本,着力打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生态。完善大连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企业的供电、供水、供气、供网服务监管制度,降低相关企业的水电气网等公用设施服务价格。加大对企业购买丘陵山区专用拖拉机等农机装备、果蔬高效收获及选择性采摘等设施装备及作业机器人的补贴力度,着力推动农业向智能化、设施化、绿色化转型。其二,放宽市场准入,着力打造各类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的市场生态。在海洋食品加工、特医食品研发、水产预制菜品质调控、种业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六大领域企业全面推行“非禁即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优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流程。对“初创—成长—领军”等不同梯度的企业一视同仁,持续清理实行歧视性待遇的政策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其三,用好开放平台,着力打造自由便利的开放生态。应充分发挥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的优势,逐步打造成为全国一流农产品交易中心,构建枢纽型农业开放体系。积极引进日韩俄外资企业,重点发展自动化农业设备制造,同步在日韩设立农产品体验中心,通过“直播电商+社区团购”模式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开放共享的生态。其四,加强法治建设,着力打造稳固根基、长远有效的法治生态。完善农业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依法严惩侵犯专利权、商标权等违法犯罪行为。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制定轻微违规经营行为容错清单,推动建立“平台监管+行业自律”的协同治理机制。

(刘鹏飞 周露 李佳仪 作者分别系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生,本科生)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