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让激励机制成为作风建设的增强器

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新形势新任务,抓作风建设、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传统作风建设往往存在“重约束轻激发”的局限,虽能形成短期震慑,却难以根治推诿塞责、消极避责等深层次问题。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建立正向反馈机制,以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激活干部内生动力、塑造良性政治生态,让激励机制在作风建设中发挥好价值导向和行为牵引的双重作用。

能上能下常态化机制:

激活作风建设的永动机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构建立体化考核评估维度、健全责任追溯闭环体系、强化能者阶梯式成长通道等机制创新强化作风建设。例如,在多维立体评价提高干部考评精准度方面,江苏泰州创新建立市管干部立体考核分级评价“成绩单”制度,安排79名市(区)干部和489名机关干部进行条块互评,提请11名市领导对78名市(区)干部、476名机关干部进行点评,通过实绩导向选拔倒逼干部转变“庸懒散”作风,迫使“躺平”者回归责任本位。在考核内容上,不能只看表面数据,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实效,更要看干部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等。在考核方式上,要基于常规的年度考核和定期测评,多元化增加日常考核、专项考核等方式,提高考核的多维化和精准度,确保能上能下的依据客观透明。

修订贯彻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实施细则。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在解决“下”的问题上,一方面,要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下”的具体情形,确保干部可对照、组织易判断、操作能执行,做到下有依据、下得服气。另一方面,要压实“下”的责任,推动各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功夫用在平时。例如,青海省建立“两月一盘点、半年一调度”工作机制,进一步把干部能上能下与日常选拔任用、管理监督、巡视整改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责任传导机制、上下贯通联动机制、政绩观偏差纠偏正向机制,持续释放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信号。在解决“上”的问题上,重点畅通“能上”的通道。例如,盐城亭湖区聚焦重大项目、重大支持事项等6个方面,实施重点攻坚任务“揭榜挂帅”行动。坚持服务重点任务与培养锻炼干部相结合,综合考虑榜题职责、专业特点、工作需求等因素,注重遴选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或工作经历、熟悉相关业务的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并且,拿出专门职数专项激励在“揭榜挂帅”中取得实绩、表现突出的领导干部,放大激励效应。这种德不配位者让贤、能者代位的过程,实质就构成了对官僚主义作风的刚性约束,这种双向流动就成为了作风建设的“润滑剂”。

容错纠错机制:

赋能作风建设的平衡剂

探索试行重大事项容错报备机制。推动容错纠错从“事后认定”向“事前报备”延伸,从报备容错的适用范围、报备类型、报备程序、处置程序等方面进行明确界定。在适用范围上,对于干部在推进项目建设、处置突发事件、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优化营商环境等过程中可能出现失误或偏差的情形列出清单,给勇于干事创业的干部吃下“定心丸”。在处置程序上,可参照昆明市做法,去年底昆明市出台《报备容错办法(试行)》,由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职责权限和干部管理权限牵头办理报备容错,即全市各级各部门为报备主体,纪检监察机关对符合报备条件的事项牵头,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收件、受理、监督、复核、定责”的步骤予以处置,符合容错免责条件的,不予或者免予处理,可视情况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检查;确需追责问责,但符合容错减责条件的,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理;不符合容错条件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通过“一事一报备”“应报尽报”“应备尽备”,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敢闯敢拼。

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对于工作中存在失误和错误的干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灵活运用纪检监察建议、约谈、诫勉、责令纠错等手段,督促干部改正错误、挽回损失、减轻影响。同时,对相关情况进行“回头看”,合理运用容错结果。一方面,对认定为容错免责对象的干部,不揪辫子、不扣帽子,在干部考核、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等方面予以客观评价、公正对待。另一方面,对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干部,通过谈心谈话帮助干部吸取经验教训、调整心态情绪,进而帮助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勉励其重整旗鼓再出发、提振精神再担当。

健全澄清正名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对查处诬告陷害行为的工作程序和审批权限,以及澄清失实检举控告的情形和方式进行再细化再规范。例如,西宁市纪委监委着重从经查不实的举报件中初步筛选出符合澄清条件的举报,由信访室牵头协调承办部门,结合澄清对象的工作表现、群众口碑、单位政治生态等,严格评估后,对符合澄清条件的及时启动澄清程序。为确保澄清正名工作精准到位,西宁市纪委监委统筹考虑澄清对象本人意愿、问题类型性质、影响程度范围等因素,结合其所在部门行业领域政治生态,“量身打造”个性化澄清方案,灵活采取书面澄清、当面澄清等多种方式,稳妥开展澄清正名工作。同时,构建“澄清正名+关爱回访”闭合链条,以电话沟通、实地走访、谈心谈话等方式,跟踪了解被澄清干部思想动态和履职情况,在心理上关怀、工作上支持,激励被澄清干部重拾干事热情。

培养与关爱并重机制:

打造作风建设的双引擎

健全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提升机制。要发挥好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构建“党性教育+履职能力”课程体系、打造“党校教师+一线干部”师资队伍、创新“课堂授课+现场体验”教学模式,实现教育培训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利用好“社会大课堂”的能力提升资源,持之以恒强化干部实践锻炼。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任务的实际需要,选派干部跟班学习、挂职锻炼,实现干部学用相长。同时,加快干部的知识更新、优化干部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财政金融、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促进干部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工作本领。

完善关心关爱工作机制。一方面,增加对干部心理健康管理的投入。加大对干部的心理支持与保障,包括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设立心理实训室、开通健康热线和提供咨询服务等。加强对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多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干部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提升压力管理能力。定期对干部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及时掌握干部心理状态,提供应急措施。当个体感受到心理层面的尊重与支持时,会自发产生对组织的认同感,提升工作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对干部的关心关爱要重在日常、融入经常。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耐心听取干部的心声和利益诉求,及时帮助干部疏通心结。通过生日关怀、压力疏导等柔性管理手段,能让成员体会到“被看见”的温度。当组织既用制度划定底线,又用温度点燃激情,便能培育出自带修复能力的作风生态。

本文系2024年度大连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课题“关于提振新时代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精气神问题研究”主要成果。

(王俊  作者系中共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党校高级讲师)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