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食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费威 于志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食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民生性、支柱性产业,在食品制造到食品智造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其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卡链”“断链”“脱链”风险,迫切需要全面优化食品产业链供应链,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对此,构建安全稳定富有韧性的食品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形成符合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并存期。由于冲突、气候变化和经济衰退等不利因素日益频发,全球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状况持续恶化,传统食品产业暴露出具有脆弱性的弊病,提升食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供应链质量安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等方面仍较为薄弱,食品产业链供应链局部受阻或断裂风险加剧。对此,迫切需要构建科技自立自强、质量安全保障、市场高效融通、要素顺畅配置的食品产业协同生态系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

科技赋能驱动食品产业优化升级。强化科技创新,构筑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是解决制约食品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支撑。针对重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做好贷款贴息、财政后补助、风险补偿、创投引导等政策组合设计与落实工作。例如,实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中长期信贷产品支持生物育种、智能设施研发等,扶持符合条件的食品开发企业享受优惠政策,拓展特色农产品保险适用区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政策支撑。二是培育多元创新主体。建设与食品开发相关的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夯实食品领域科技力量。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并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培育具有核心创新力和产业带动力的食品科技企业,推动食品领域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有效增量”。三是搭建自主可控创新体系。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广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在食品产业的应用,构建跨产业、全链条、多要素的自主可控创新体系,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助推食品产业优化升级。

精准管控稳固食品产业安全防线。保障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供应链各环节的食品质量安全,是构筑食品产业安全防线的关键。一是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成效。健全食品标准化体系,完善农兽药残留、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产品加工、储运等标准,严格执行对食品企业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确保食品质量符合标准规范。以政府部门为主导,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的质量安全监管漏洞与断点,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二是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数字化水平。加强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食品安全监控过程中的应用推广,提升食品供应链全程可控水平,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进行精准的风险预警,科学防范与化解食品安全风险,系统提高食品产业的数字化治理水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质量安全基础。

数智融合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调联动。充分发挥食品产业链“链主”企业市场配置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有机联动,确保食品供应链的长期弹性有效供给,不断提升食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一是搭建数字化智能化融通体系。加快数据要素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融合发展,创造食品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新范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高效联动,驱动产业链供应链向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数智化基础。二是构建区域联动产业集群。依托地区之间资源互补,推动食品产业各环节协同发展。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组织协同与联动发展,取长补短最大化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提高区域食品产业整体效能,增强区域食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深化不同地区企业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促进数据、信息、知识的传播与转化、融合,打造更具活力与特色的区域食品产业集群,统筹与协调食品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布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资源配置保障。

可持续发展造就食品产业新生态。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合作,从原料采集到销售各环节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适配、品质更有保障的食品产业全新生态。一是助力食品产业绿色转型。支持食品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加快应用节水、节能、节粮的加工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清洁高效制造工艺,采用可降解塑料产品、冷链专用运输工具等,推动食品产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二是促进食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将绿色、环保、生态理念贯穿食品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推进智能化农业生产,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候条件和作物健康状况,使食品在源头上减损提质,打造包含种植养殖、加工、废弃物回收利用等食品产业循环模式。利用环保包装以及前沿加工技术,减少食品生产、流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可持续增长引擎。

合作共赢构筑我国食品国际发展新格局。积极适应国际市场规则,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拓展国际市场渠道,提升中国食品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一是提升我国食品的国际竞争力。全面释放食品产业出口潜力,鼓励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加速海外布局,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原材料采购渠道、优化国际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营销渠道,打造国际知名食品品牌,全面提升我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拓宽食品贸易通道。开辟多元化的国际粮食进口渠道,破除国际资本垄断,同多个粮食贸易出口国建立自由贸易伙伴关系,积极开展国家与地区间互惠的食品生产贸易合作。持续优化开放包容的国际营商环境,促进新质生产力在食品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集聚与升级,推动我国食品产业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食物观下数字赋能多元化食物安全供给治理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L24ZD0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分别系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