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主持人:记者 胡海林 赵 铭

嘉 宾:省政协委员 朱 云 蔡 锐 杨澍熙

主持人: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细胞,其数量多少、活力高低、结构优劣以及成长快慢,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有效实施,我省市场主体量质齐升。2021年,市场主体新登记73.52万户,同比增长21.57%。那么,今年我们应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让市场主体发展得更好?

朱云:去年,我们出台了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十条举措,从加强涉企领域收费监管、助力缓解融资难问题、推动降低制度性成本、开展定点联系帮扶等方面,解决了市场主体发展中的一些痛点堵点问题。但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议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加快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改革,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使政策红利第一时间惠及企业。

杨澍熙:受疫情影响,一些过去市场上的热门行业变冷,但同时也催生了不少新业态。建议政府一方面多牵线搭桥,引导相关企业走上转型之路,在适应市场的前提下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焕发新的生机;另一方面针对重点企业,实施派驻专门人员定点扶持机制,帮助企业更加高效地解决实际难题。

主持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任务部署,对此我们有什么样的建议?

朱云:目前,全省拥有个体工商户321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72.3%。点多、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稳增长、促就业、保民生的重要力量,是辽宁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当前,他们受营业减少和成本上升两端挤压,面临着较大压力。针对这些问题,原本在政策层面给予他们的红利要只加码不撤火,同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深化政银合作,助力缓解融资难问题,促进更多市场主体的幼苗生得下、长得大、活得好。

蔡锐: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一再表明,在各种风险挑战,特别是在疫情等极端情况下,保住和稳住市场主体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整体稳定的基本前提。

当前,我们应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以满足企业需求作为营商环境优化改革的基本方针,深度服务企业,搞活市场。同时积极推进负面清单制度,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主持人:市场主体的发展,需“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各就其位、相得益彰。当前,在国内外环境均出现一定变化的背景下,企业和政府应当如何作为?

杨澍熙:疫情虽然对部分行业、企业影响较大,但只要愿意改变思路,“危”中也会生“机”。目前,市场上有许多新生行业发展迅猛,企业想要活下去,必须寻求新的出路,正所谓“变则通,通则达”。同时,企业应尽力保障员工不下岗,让员工学习适配新行业的新技能,培养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蔡锐: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离不开营商环境、经济环境、产业环境的营造。只有振兴产业才能搞活企业,因此要对产业环境建设给予高度重视。

一方面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做实做细,尤其是要加大力度破除“新字号”的人才瓶颈问题;另一方面要抓住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期,做好承接产业转移以及强链延链的布局,打造吸引投资的洼地,进而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