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鼓催征稳驭舟

记者 唐佳丽 孔爱群 孙大卫

■省政协智库专家乔军:辽宁有稳的基础、稳的条件、稳的优势、稳的实力

■省政协委员张震:既要抓“存量变革”,又要抓“增量崛起”

■省政协委员荣伟东:全力稳增长,首先要突出稳工业增长这个重中之重

■省政协委员连家明:贯彻实施好新的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去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观大局而布局、看大势而谋势,在“难”中进、往“高”处行,经济运行呈现稳定恢复、稳中向好态势,“十四五”起步坚实、开局良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同时,辽宁也将迎来诸多困难和挑战。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那么,对于辽宁来说,如何做到以“稳”更好地求“进”、以“进”更好地固“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振兴发展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记者采访了省政协智库专家和参加两会的部分政协委员。

聚焦“稳”字做文章

稳住辽宁经济大盘子,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实现“稳”,不仅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更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采访中,专家、委员们表示,目前,我省振兴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辽宁的目标定位已经非常清晰,就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强有力支撑”。我们研究部署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展开,无论形势多么复杂、挑战多么艰巨,务必“咬定青山不放松”。

“辽宁有稳的基础、稳的条件、稳的优势、稳的实力。”省政协智库专家乔军分析,去年,面对超出预期的多重困难,全省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向好,创新新动能加速集聚,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蹄疾步稳,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过努力取得的这些成绩,是辽宁稳字当头、以稳促进的底气。另外,从支持稳增长的几大要素看,我省区位、资源、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较强,劳动力、投资、技术、营商环境的法治建设、信用建设不断加强、优化潜力大,这些都是辽宁在变局中不断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寻求新的增长点、突破点的基础和保证,是稳增长的重要保障。“对全省人民来说,把握优势,坚定自信,极为关键。”

对保稳助增而言,积极的财政政策能促进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不断释放内需潜力,作用举足轻重。作为来自财政系统的委员,连家明认为,对财政部门来说,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就是要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他认为,这其中的重点就是要贯彻实施好新的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帮扶,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此外,还要注意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提高支出精度,加快支出进度,优化支出重点和结构,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支持力度,推动做实做好项目储备等。同时,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

围绕“进”字下功夫

“稳”与“进”既辩证统一又相互促进。“进”是目的、是方向,有进才更稳。

采访中,委员们表示,之所以强调稳中求进、以进固稳,在变局中不断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其目的是进取而非保守、是主动而非消极、是迎难而上而不是畏难退缩。

“想要进,关键要有动力支撑。”省政协委员张震认为,辽宁要抓住窗口期,在进中提质、进中增创。他表示,在此进程中,我们既要抓“存量变革”,又要抓“增量崛起”,还要在解决问题、破解制约中实现更好发展。张震认为,“稳中求进”,“稳”要稳住优势产业,“进”要超前布局。要把数字赋能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把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作为重要抓手,强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通过数字杠杆,撬动辽宁产业底蕴,营造发展新优势。要精准谋划、超前布局,强化龙头企业和创新联合体的主体地位,做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为产业提档升级,将辽宁存量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将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

惟创新者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省政协委员荣伟东认为,坚持创新驱动是辽宁经济稳中求进的根本保证。我省是工业大省,几十年形成的工业体系仍是现存的宝贵资源,因此,要把工业经济作为振兴发展的根基。全力稳增长,首先要突出稳工业增长这个重中之重,而工业的“进”,离不开科技的“新”。

在荣伟东看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归根结底在创新。辽宁的装备制造业求“进”,一是要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在培育科技企业上,坚持数量和质量一起抓,在项目结构上体现实体经济主导,推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结构新格局。

同时,辽宁要加大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的力度,让科技真正成为生产力。我省科教实力在全国排名前列,要让经济跟上科技的脚步,需建立高效协调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打通创新链,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彻底改变原有的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被动局面,让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战鼓擂擂、旌旗猎猎。委员们纷纷表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辽宁指引的方向前进,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在稳的前提下,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就一定能实现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的高质量发展。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