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曾思玉
刘驰
曾思玉,原名曾世裕,1911年3月生,江西信丰人。他1927年2月参加革命,1930年8月参加红军。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及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济南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顾问等职。曾当选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旗功勋荣誉章。曾思玉2012年12月31日逝世,享年102岁。
当少年曾思玉告别家乡、回望桃江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这一别就是20载。
家乡有孤独的母亲,家乡有年幼的弟弟,家乡有割舍不掉的儿时记忆,家乡有秀美壮阔的桃江水。
但少年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了。不知前路是否平坦,但知身后艰险苦难;不知未来生死有期,但知等待必死无疑;不知能否寻到光明,但知身处黑暗不平。
20年后少年归来,历经磨难的母亲还不知道,眼前这个已战功赫赫、威名远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军长,后来的开国中将,他的大名已经改为被后人广为熟知的曾思玉。
在曾思玉将军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自己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也记录了多位战友的牺牲。老将军还特意以不小的篇幅,记载了与他并肩浴血奋战过的部分烈士名单,这里饱含着老将军对战友的一片深情。而在他离家投身革命的身后,也是一片血雨腥风:他的两个弟弟都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
无疑,少年时期的曾思玉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家乡“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村落稠密。盛产稻米、烟叶……”,但是,这样优越的地理条件,却没有让人们过上温饱的日子。少年曾思玉对贫穷、对压迫的愤恨,直接铸造了最初的革命精神。正当少年满怀革命激情却无所适从时,爆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又遇到了参加过农讲所的领路人。在他们的启发教育下,他坚决投身革命,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我军高级将领,为解放事业和国家独立立下了卓越功勋。
曾思玉从懵懂少年,到初生反抗意识,到走上革命道路,再到成为高级将领,这个过程一直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这也是支撑将军革命到底的初心。
曾思玉襟怀坦荡、心怀大爱。文革初期,沈阳军区很多干部受到冲击,他们的孩子面临流落街头的困境。老将军毅然承担起了收养这些孩子的责任,最多的时候,家里住了60多个孩子。将军的老伴儿,老革命洪林妈妈亲自操持家务,粥饭洗涮,不舍昼夜。在当时,老将军一家的做法,是多么温情的暖色,又是多么勇敢的付出。
曾思玉从普通战士到通信主任、侦察科长,从军分区司令员到野战军军长,从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到武汉军区、济南军区司令员,一生充满传奇,是党史军史的重要亲历者和见证人。长征途中,在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的严峻时刻,是曾思玉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指派,将亲笔信交到了徐向前的手里,才有了徐帅那句著名的“天下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的话,中国革命在这一刻向着胜利的方向发生了一次微妙而重大的变化。中国革命的胜利有其历史必然,我们回顾党史,看到的是一条已经铺就的沉稳而坚实的轨道,可是谁能否认一条枕木、一颗道钉的作用呢?正是因为有了千万个像曾思玉将军这样沉稳的枕木和坚实的道钉,才有了这条轨道,才有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路辉煌。
曾思玉一生戎马倥偬,自有军人的果决和豪气。但是,在与母亲、与故乡相关的文字中,却充满温情。在将军的视线里总有挥之不去的“碧绿的桃江,俭朴的人们,风景如画的村寨,与母亲挑盐常走过的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