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路上送温暖 让精准资助深入人心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谢小芳
5月18日,大连海事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3名老师驱车前往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株潭镇模山村,道路崎岖,山路湿滑,都不能阻挡他们前行的计划。他们此行需要在7天内前往宜春市和萍乡市9个区县的15个乡镇(街道),实地走访15户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继贵州毕节和江西上饶后,此行是这学期的第三批家访之行,累计行程已近15000公里。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大连海事大学调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需求,把实施“生活困难援助计划”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在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基础上,深入边远老区开展学生家庭实地走访,走基层、查实情、给政策、送温暖,不断让精准资助深入人心。
“真的没想到!”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模山村的黄林盛家长黄冬平激动地说,“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村里和镇上读的书,没有出过大山,从来没有老师来家访过。没想到读了大学,几千里远,还能有老师来家访。老师们辛苦啦!”
家访的老师受到了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他们向家长们了解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宣传党资助育人的好政策。家长们最高兴的就是听老师讲孩子在学校的良好表现,他们有的评上了优秀大学生,有的在创新创业比赛中拿了奖,还有的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2017年以来,我们开始使用大数据系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等级进行科学认定,但是在评定过程中因为政策宣贯不到位、学生理解不足等原因难免造成认定偏差。我们今年选取100个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开展入户走访,根据他们的家庭实际情况,调整认定级别。昨天有个同学,父亲一个人要供养3个大学生,这是我们来到这里才知道的,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回去后就会将他的资助等级调整为一等,并给他安排校内勤工助学固定岗位,切实解决他的生活困难。”大连海事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陈泽羽介绍说。
“江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走访学生家庭的过程,也是我们受教育的过程,更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实践。我们向他们介绍学生在校的情况,未来的发展规划,宣贯党的资助政策。学生家长们认可的话语,开心的笑容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王焰老师动容地说。
据悉,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大连海事大学切实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从实际出发制定“办实事”清单,组织党员干部积极承诺践诺,着力让党史学习教育在“力行”上凸显成效,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