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火箭打开一片天 东方航天港“随风上九天”
(记者 王向荣 李刚)谷雨时节,万物生长。在海阳凤城街道垛山脚下,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山峦,正在隆隆生变,待六月繁花着锦时,商业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项目一期将在此建成。目前,一期的技术厂房B、火工品暂存库等配套工房、园区围墙以及益港路北延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装饰装修及设备安装,确保2021年6月底前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届时,海阳将正式踏上火箭“本地造”的历史新征程,从海港直上九天,海阳航空航天产业正全力腾飞。
结缘太空,“东方航天港”应运而生
海阳与太空结缘始于一次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2019年6月,长征11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实现我国首次海上航天发射,海阳港凭借独特的环境优势被确定为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为保障火箭发射,建立海上发射常态化机制,海阳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了“东方航天港”,力争用5至10年时间,谋划打造全国首个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为一体,低成本、高附加值、全产业链的商业航天产业化基地。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海阳市以敏锐的眼光,准确把握这一重大历史性机遇,在山东省和烟台市的大力推动下,高标准加速启动‘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以此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赶超跨越高质量发展。”海阳市委书记刘宏涛说。发射任务成功后,海阳向山东省、烟台市作了专题报告,希望加强地方政府与航天科技集团战略合作,充分依托烟台的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发挥火箭院技术、资源优势和带动作用,以海阳为主要承载,共同打造“东方航天港”,立足航天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带动产城融合,建设世界一流的商业航天产业新城。从此,一发火箭打红了海阳进军航空航天领域的一片天。自此,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为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拉开了序幕。
双料基地,集制造与发射于一身
机遇面前,海阳奋勇前进。11月22日,东方航天港总装首发火箭长征十一号遥九火箭出厂,正式拉开了在山东生产火箭的序幕,标志着海阳东方航天港产业化方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进一步印证了火箭院龙系列固体火箭整体转产海阳的可行性。12月2日,中国长征火箭公司商业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项目正式落地海阳,将形成年产20发固体火箭生产能力,标志着东方航天港固体火箭将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志着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的建设进入到向产业化、集群化迈进的崭新阶段。这也意味着,海阳东方航天港将成为火箭生产制造及发射“双料基地”。
不论是从地域环境来看,还是保障能力来说,海阳港似乎就是一座天然的发射母港。海阳已经成为继酒泉、西昌、太原、文昌之后第五个卫星发射地,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既能组装火箭又能发射火箭的基地。
随即,海阳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签订正式合作协议,东方航天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研究体系得以破题,让东方航天港在“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向打造全产业链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这一战略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链接海空,海阳航空航天产业直上九天
作为国内第一个海上发射基地,海阳全力推动东方航天港起势腾飞。
如今,海阳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已大幕拉开,总投资230亿元,总规划面积18.6平方千米,以“一港三区”为基本构架,“一港”即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三区”包括航天产业制造园区、航天产业配套园区、航天应用文旅园区,将聚焦海上航天发射、星箭研发制造、高端装备配套、空间信息应用、航天科教文旅、“航天+”创新体系六大方向,打造国内首个、世界一流的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及国际级商业航天产业中心。
随着工程建设加速推进,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产业园概念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一港三区”的空间布局已确立;航天产业制造园区1440亩土地规划调整工作已完成,充分保障了园区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发射技术服务港建设上,火箭发射架及维修车间、办公楼已交付使用;中国长征火箭公司商业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中科院空天院海阳分院、海阳“东方航天港-零重”卫星示范基地三个项目已经落地。
东方航天港已被列入全省“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工程,已纳入2021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已申报国家“十四五”融合产业化示范项目、工信部“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重大项目,一期工程已纳入山东省2021年重大项目,宏伟蓝图渐渐从“纸面”到“地面”,变成现实。
九天翱翔,海阳正全力加码。下一步,海阳将持续提升常态化发射保障能力,全力加快落户项目建设进度,持续深化与国有重点航天院所和民营优势航天企业合作,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星箭应用领域延伸,全力将海阳打造成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示范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