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刚:军工厂的劳模

曹广宇

刘仁刚(1912-1952),生长于大连市郊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仅读了四年书后,15岁的刘仁刚就来到满洲船渠工厂学徒,先后在大连机械工厂、鞍山昭和制钢所、沈阳满洲车辆工厂、金州重修建所、阜新发电厂做工。

刘仁刚体魄健壮、性格刚毅、做事踏实、为人可靠,各项工作都冲在前头。1946年8月,刘仁刚在大连机械厂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向战略进攻的前夕,大连建新公司决定在甘井子东部海岸偏僻的龙头山下建立炮弹制造厂,即裕华铁工厂。刘仁刚和一批老工人从大连机械厂调到这里,刘仁刚被任命为第三职场场长。他带领职场工人日以继夜地整修厂房、安装设备,一门心思要早日把工厂建成,尽早生产出炮弹来支援前线。

1947年7月,制造炮弹壳的关键设备水压机由于没有砂囤子而无法开动。因为没有工人懂砂囤子设备,也没有生产图纸,所以有人提议找日本技术人员寻求帮助。刘仁刚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油然而生:“我就不信这活儿只有日本人能干!”于是,他向厂长主动请缨,独立完成砂囤子的设计。虽然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毕竟文化水平不高,做图纸设计绝非易事。但在刘仁刚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苦苦钻研、细心琢磨,夜以继日地研究设计,砂囤子制作图纸终于问世了。按照他的设计图,砂囤子制造安装成功,水压机亦成功运作。由于贡献突出,刘仁刚在公司被评为特等功臣、一等劳动模范。

1948年10月至1949年5月,公司开始大批量生产炮弹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因为部分设备陈旧落后,工厂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前线的需要。刘仁刚下决心改造旧设备,把产品产量和质量提上去。他带领工人们反复试验,改造成功了热处理炉、水压机水箱和转盘,还将两台破旧的立式唧筒和两台送水机改制成高压唧筒。这些设备通过技术改造,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仅用了三个月就完成了半年的生产任务。

刘仁刚为研究烘压弹体的各技术环节,常常彻夜不眠地进行模具的优化和改进,最终把原来的四次烘压成型变成了两次烘压成型。这一改进,可以使工厂每个月节省煤炭109吨、节约770工时。他又成功试验将铁板代替铸钢坯,解决了原材料紧张的困难。刘仁刚在两年间先后对20多项设备和工具完成了改造,给工厂节约了资金2000余万元,为支援解放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仁刚热心培养青年工人,使他们很快成为生产主力军。在立功创模运动中,他的团队有两个小组荣立集体大功,而他本人荣获建新公司一等功、旅大地区劳动英雄、东北军工部先进生产者的光荣称号。

1952年1月4日,刘仁刚不幸逝世,终年40岁。他热爱党、热爱自己的工作,为军工生产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刘仁刚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以及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低头的精神为时代所铭记,他为支援解放战争所作的重要贡献将永载史册。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