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故事这片山海不会忘记
大连甘井子海茂村。午后的吴运铎广场安详宁静,鸟雀立在枝头,老人们慢悠悠散着步。
走近吴运铎雕像,清瘦的脸庞掩不住军工人的刚毅坚忍,底座上“继往开来”的题字,满载豪情。
1947年,时年30岁的吴运铎与一批革命干部、技术人才,从华东、华中、东北等地来到大连,在这里组建兵工厂,生产炮弹,进行贸易,支援解放战争。他们风华正茂,他们舍己忘我,他们流血牺牲……他们的故事被山海见证,他们的精神被后人流传。
2021年2月25日,带着无上敬意,追随两位老五二三厂人——88岁的鞠远隆与84岁的韩风行的脚步,开启一段缅怀之旅。
那年,他们三十而立
到达吴运铎广场时,鞠远隆韩风行两位老人早已候在亭子间。
一行三人,出广场,穿海北路,对面就是老五二三厂了。正门前,两位老先生展开一张鞠老手绘的老厂平面图,图上,一条主路纵贯南北,西边:红大楼(党政群团机关)、卫生所、动力科机加、二车间、九车间、有色金属库、苹果园、烈士墓……东边:白大楼(技术资料)、热处理、工具科机加、中心广场、一车间、三车间……如今,主路还在,路西是拆迁后的大片累土,路东是华能(大连)第二热电厂。
“看到了吗,热电厂塔吊那片区域,就是五二三厂的发祥地,也是当年建新所属炮弹厂(对外称裕华铁工厂)的生产装配车间。”顺着鞠老指的方向,望向厂里……
74年前,这里也曾热火朝天、轰轰烈烈,有两位革命青年受命来此组建兵工厂。他们刚三十而立,却资历满满。一个32岁,日寇侵华,组织游击队,领导群众抗日,抗战胜利,入淮南解放区,历任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淮南军工部政委、华中军工部副政委;一个30岁,10年革命生涯,随兵工厂从皖南到苏北,再到淮南,然后转战淮阴、沂蒙山,来大连前任华中军械处副处长兼炮弹厂厂长。为了兵工实验,他多次负伤,左手失去四根手指,左眼几近失明……他们都姓吴,前者叫吴屏周,建新所属炮弹厂(裕华铁工厂)厂长,后者叫吴运铎,建新所属引信厂(宏昌铁工厂)厂长。
1947年5月,正值槐花飘香,荒凉的山沟热闹起来。车辆如梭,工人、技术人员挥汗如雨,一栋栋车间拔地而起,各种工作母机整齐地排列在加工车间,无数的电动机拖动着全厂的机器……炮弹生产可以开始了。两位带头人与工人、技术人员一起攻坚克难,奋战生产一线。怎样挤压弹体毛坯?怎样加工弹体?怎样装炸药?对身经百战的革命干部来说,这些困难不算什么!很快,第一批炮弹就生产了出来。
那年,他们流血牺牲
思绪收回,沿热电厂东墙外的海滩一路向北走。海浪拍打着礁石,海鸥“噢——噢——”地叫着。
“前面就是龙头山了!”韩风行老人提醒道。龙头山,清末北洋水师曾在这里修筑过工事,日本殖民者统治大连时曾在这里采石。而这里,也留下了一代军工人的英勇壮烈。
行至龙头山西北角,鞠老压低声音,指着山脚下一处乱石坑说,“当年,吴屏周吴运铎就是在这里试验炮弹牺牲和负伤的。”鞠老告诉我,2020年,他曾走访过原裕华厂老人丛志远师傅。丛师傅93岁,1947年6月到裕华工作,他见证了1947年9月23日发生在龙头山下的悲痛惨烈场面:
1947年9月23日上午,吴屏周吴运铎一起装配好8发炮弹,准备下午到龙头山下做爆破试验。中午,吴运铎在吴屏周的陪同下,一起在裕华厂食堂吃饭,当天吃的是饺子。吃完饭,工人们要求吴运铎给大家唱块歌,吴运铎愉快地答应了,给大家唱了段京剧。唱完后,吴运铎吴屏周带着工人们高高兴兴地前往龙头山下,他们选定西北角一个乱石坑进行爆破试验。挖好坑埋好炮弹后,吴运铎吴屏周要求同志们撤到远处海边趴下,他俩卧倒在土丘后。
拉动绳索,第1发爆炸了,第2发爆炸了,第3发经吴运铎排除障碍也爆炸了……到第7发,等了好长时间也没动静,两位厂长跑了过去。工人们纷纷站起来喊,“厂长,让我们去吧!”吴运铎听到后转过身拔出手枪命令道:“谁要过来,我就枪毙了他!”
就在两位厂长要动手检查的一刹那,炮弹爆炸了!火光、弹片、冲击波,吴屏周当场牺牲!吴运铎被冲到二十米外的海滩上,从头到脚都是血,经工人呼喊后,才睁开眼,他用很小的声音喊着:老吴!老吴……吴屏周厂长的追悼会在当时的中心广场举行,工人们以万分悲痛的心情送别了吴厂长。吴运铎被抢救了七天七夜才从死里逃生,病床上的他仍放心不下工作,忍着剧痛投入到引信的设计中。
龙头山归来的路上,两位老人感叹着:“为了解放事业,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前来建厂。生死时刻,他们把安全留给工人,把危险留给自己,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啊!”“就像吴屏周墓上写的,‘山霞千古存浩气,海啸朝夕慰英灵’,这座山这片海这里的人会记住他们!”
那年,他们承继使命
傍晚的蟹子湾公园,温馨又热闹。海面湛蓝,渔船停靠。有情侣凭栏远眺,有孩子在广场上跑着跳着……
从公园穿海茂路进巷里,海燕街,海鸥街,一栋栋砖色的苏式老房子出现在面前。“这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的,这是我们当年的宿舍,这是招待所,这是锅炉房,这是俱乐部……”两位老人如数家珍。
1953年,20岁的鞠远隆进入五二三厂,在二车间当起一名车工;1956年,19岁的韩风行进入五二三厂,在工具车间当起一名钳工……他们一辈子都没离开这里。他们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生活。他们经历了最火热的建设年代,也贡献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我们的事业无限长久。个人总会遇到很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只要我的劳动融合在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一份。”“即使我变成一撮泥土,只要是铺在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上,让我的伙伴们大踏步地走过去,那也是莫大的幸福”……
他们,是被吴运铎精神感召的一群军工人。“把一切献给党”,锵锵豪言,坚定信仰,至今铭记在心。
面对变迁,回首往事,千般滋味涌上心头,怀念、不舍……但身为军工人,他们依然守着尊严、守着本分。
他们说,“每当清晨看到一轮红日从海面升起,那一刻,宠辱皆忘。”他们可以忘记宠辱,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王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