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城市的新答卷|在武汉,看中国
3月的武汉,春天如期而至,樱花盛开,人流如织,一片繁忙。
大学里洋溢着青春的脸庞,130万大学生度过春节,安然返校;工地上忙碌着机械施工身影,215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305.4亿元;实验室里最新研究成果传喜讯,首批“武汉造”新冠疫苗上市,为全球抗疫贡献“武汉力量”。
华工科技核心子公司华工正源生产车间COB封装产线一派繁忙景象,一支支光模块从这里出发,交付到互联网企业手中。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英雄的武汉人民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一定能够浴火重生,一定能够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一年前总书记对武汉的深情寄望,激励着全市人民拼搏奋进。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在总书记“三个一定能”的指引下,英雄的城市历经大战大考,交上新答卷,迸发新生机。
新作为:精准防控筑起“最安全城市”,已294天“零本土病例”
3月8日,春运结束。武汉,这个1400多万人的中国中部最大城市,度过了欢乐祥和的牛年春节,已元气满满回归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自去年5月18日开始无新增本土病例到今天,武汉已保持294天“零本土病例”。
“可以说,我们武汉是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城市。”3月3日,乘坐高铁从武汉赴北京开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刘惠好回想起这一年,深感幸福来之不易。
从最早遭受疫情重创的城市,到“最安全的城市”,这一年,刘惠好和其他千万武汉市民一起,见证着一个又一个“武汉奇迹”。
怎样彻底战胜疫情?除了加紧、加大力度救治患者,去年3月5日开始,武汉按照“疫情零发生,防控全到位”的创建标准,全市创建无疫情小区、无疫情社区。
汉阳区大桥社区锦绣江山小区是首批无疫情小区,社区书记陈会琴欣喜地说:“成了无疫情小区,居民对战胜疫情有了更多信心。”
从创建无疫情小区起步,逐步创建无疫情社区、无疫情街道、无疫情城区,积小胜为大胜,6月30日,武汉15个城区全部成为无疫情城区。这意味着,武汉达到了全市域无疫情标准。
彻底战胜疫情,不仅在救治、防控,也在心理上。
为了精准防控阻断病毒传播,让全国人民放心,去年5月,武汉进行了全球史无前例的千万居民核酸检测。“没有发现确诊病例”的检测结果,让“武汉是安全的”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热点。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武汉坚持“晴天带伞”“撑伞避雨”“打伞干活”“修伞补强”,坚持以严防输入为重点,坚持“人、物、地”同防,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
2021年一开年,武汉常态化疫情防控就经历了一次实战检验。
1月11日,河北省卫健委通报新冠肺炎疫情,有两例确诊病例曾到过武汉。武汉立刻全面排查这两人在汉的行踪,封控3个市场并进行环境消杀,隔离密切接触人员,扩大搜索人员,活动轨迹外环境采样,1月12日即完成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党委政府精准、快速、高效的防控,市民自觉戴口罩的卫生习惯,让“英雄的武汉人民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落到了实处。
新发展:中央一揽子政策全力支持,GDP重返全国前十,今年力争增10%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去年4月8日,武汉“解封”,第一个全市重大活动就是“云招商”。此时,投身疫后重振的武汉,产业链丞待恢复,资金压力巨大。“不服周”的武汉人,将压力凝练成反弹力。
冠捷显示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与产业链25家配套企业唇齿相依。总经理一家家地跑配套企业问需求,有配套企业缺人,公司派出110人支援,带着所有配套企业“满血复活”。
中铁科工轨道公司资金周转紧张,江夏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一周电话沟通二三十次,帮企业获得3000万元纾困资金,使得企业月产值同比几乎翻了一番。
企业在努力,市委市政府在“输血”,2020年全年减税降费513.7亿元,直达38万家市场主体,为企业提供纾困贷款1018亿元。
更大的支持,来源于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总书记“搭把手、拉一把”的巨大动员力,成为武汉浴火重生最牢固的靠山。
中央各部委迅速行动,武汉积极对接。
预计今年6月主体结构封顶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是国家卫健委于武汉“解封”当月发文确定在同济医院增设的。这是首个在北京、上海之外设置的国家医学中心,也是第六个国家医学中心,去年批复后就开建,今年封顶,明年竣工,建设速度创纪录。
工信部在汉举行首届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总书记贺信指引武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商务部发布支持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发展24条措施。
在中央各部委带动下,央企纷至沓来,加大对武汉投资。中国网信产业的“国家队”中国电子,在汉签约落户华中区域数字产业总部后,又将旗下中国电子云全球总部落户武汉,在汉孵育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规模企业。
在中央一揽子政策全力支持下,2020年,长江沿岸铁路公司、霍尼韦尔新兴市场总部等35家企业总部、第二总部落户武汉,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9328.6亿元,增长6.7%。
由此,疫后重振的武汉,经过搏杀二季度、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在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断崖式下跌的情况下逆势崛起,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重回全国城市前十。
浴火重生的武汉,进入2021年发展势头更加强劲。2月27日,武汉市一季度215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305.4亿元。
《2021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2021年武汉力争实现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这样的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显示出武汉的决心和信心。
汉江湾桥建设现场 ,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航拍
新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自主创新加速崛起万亿产业集群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疫后重振的武汉,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培育新动能。
围绕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去年,长江存储最新128层QLC 3D NAND闪存研发成功,“中国芯”让武汉自主创新的步伐更坚定。
“科学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必须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全国政协委员、武汉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今年参加全国两会时表示,公司最新自主研发百万像素双波段探测器,处世界先进水平 。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最强大脑”,国内电动汽车用功率半导体模块近80%的市场份额被国外企业垄断。经过技术攻关,“东风造”功率半导体模块的总体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价格却比进口便宜一半,年产30万套功率芯片模块的生产线4月将投入量产。
持续的自主创新, 让武汉这一年在多领域频繁登上全国乃至全球第一。
2月25日,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共同研发的全球首款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正式上市,为中国乃至世界战胜新冠病毒增加了有力武器,也为全球最终战胜疫情注入信心和力量。
2月19日,全球首个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生产线在汉开建,这个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的原始创新,首次在全球证明了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生物I类新药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验证了全新思路的产品取代血浆来源人血清白蛋白的可行性。
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对接,驱动武汉“光芯屏端网”和大健康两个万亿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市经信局介绍,华为长江鲲鹏、小米总部二期、浪潮华中总部、腾讯数字产业总部、华为AI算力中心等一批数字经济重大项目相继签约。据了解,武汉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光芯屏端网”产业规模已近万亿。
随着迈瑞医疗“全球第二总部”、华大智造智能制造及研发基地等国内大健康领军企业的新项目在汉开建,以及医药科技“独角兽”企业小药药、安翰科技加速成长,推动武汉大健康产业加速迈向万亿级。
自主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武汉经济展现出蓬勃生机。
优睿赛思(武汉)生物科技公司B细胞培养实验室,科研人员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细胞收集工作。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新格局:加快“五个中心”建设,“一主引领”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面向“十四五”,武汉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扛起“一主引领”的重大使命,武汉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提出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积极贡献。
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在武汉经开区,美的武汉工厂投资8亿元扩大家用户式中央空调产能,项目采用边投产边施工模式,“与时间赛跑”全力抢占节后旺季市场份额,完全达产后可年产中央空调200万套,实现产值40亿元。
加快增强创新策源功能,在东湖高新区,总投资约20亿元的东湖科学城起步区一期项目开建,主要建设武汉光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科创中心、科学社区等项目,拉开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序幕,辐射带动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集聚。
武汉加快融入“双循环”格局,交通运输部下发通知,正式批准武汉市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武汉成为全国唯一特批的省会城市。武汉城市圈大通道开工,武汉城市圈高速路网建设迈出一大步;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西安至十堰高铁湖北段启动建设,畅通“双循环”主动脉节点;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三期葛店段开通,是武汉第一条延伸至市域外的地铁线路,鄂州也将成为湖北第二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蓝图绘就,正当扬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须策马加鞭。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武汉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
(长江日报记者马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