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创新路,吃技术饭
省政协委员王国辉: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解决好四方面问题
省政协委员张之一:企业闯市场需创新支撑,创新需聚集各种要素
省政协委员于东海:制度“给力”,创新才有活力
列席人员张钢:要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大力培育发展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
科技创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最大增量”。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全省上下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正增长,这背后,科技领域贡献功不可没:2020年,我省启动实施4批共40项应急科研攻关项目,攻克核心关键技术21项,自主研发高端防护产品37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多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发展至2163家。
“十四五”时期,我省如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如何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掌舵权,让科技创新进一步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推动辐射各项事业,从而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
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参会的部分政协委员着眼创新驱动,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以期为决策部署提供参考。
以制度创新赋能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解决生产力问题,是“硬”的一面,制度创新解决生产关系问题,是“软”的一面,“硬”需要“软”来激活、来赋能。
张钢认为,辽宁应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政策瓶颈,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创新环境,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制定出台系列新政,以不断的制度创新解决技术创新中的新矛盾、新问题。
“目前,省科技厅正在编制《辽宁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加快制定出台《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以进一步明晰科技创新法律责任,构建以‘法律主治为主,政策驱动为辅’的科技创新制度供给体系。”张钢表示。
“政府在出台政策的同时,也要建制度、抓考核。”在王国辉委员看来,我省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不少,但一些效果不够明显,主要原因就是这些政策没有变成产学研各方的具体落实制度,也缺少有效考核。“除在省级层面要出台激励政策,对技术创新给予更大力度的奖励和更宽松的容错免责等之外,还要把相关政策细化为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方的具体制度,并且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方能有效激发创新能动性。”
“我们公司新产品层出,就是得益于好的制度设计。”在企业从事金属热处理专业的于东海委员说,“不断面对新材料、尝试新工艺、探索新技术,没有鼓励创新的制度跟进行不通。制度‘给力’,创新才有活力。”
产学研携手“拥抱”市场和需求
辽宁是科教大省,但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必须解决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问题。
“产学研携手‘拥抱’市场和需求,能让科教资源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破解科技与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两张皮’难题,增强科技对产业的引领力和支撑力。”曾长期在高校工作的王国辉委员,对产学研融合有深入体会。
王国辉委员认为,产学研协同闯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在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市场导向,解决的是方向问题;二是激励相容,保证各方共赢,解决动力问题;三是信息对称,政府搭平台、搞活动、育中介,解决合作效率问题;四是降低成本,政府做服务、给补贴、引人才,帮中小企业解决能力不足问题。
“企业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张之一委员深谙产学研协同的重要性。“企业闯市场需创新支撑,创新需聚集各种要素。”他认为,聚要素,政府的有形之手尤为重要。
“市场导向就是要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资源向企业倾斜,合作让企业牵头。”张钢表示,省科技厅当前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构建由大中小企业为“盟主”,高校、科研单位、用户、金融公司、中介机构深度参与的实质性产学研联盟。
为此,我省将出台具体指导意见,引导产学研联盟建立健全内在激励机制,明确配套政策。支持由“盟主企业”牵头提出重大创新需求“榜单”,由省科技厅和企业共同“张榜”,吸引国内外科技工作者“揭榜挂帅”,并在“建盟”“发榜”“选帅”“兑榜”等关键环节给予政策支持。张钢说:“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围着市场转,科技成果就会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让更多“新苗”长出来壮起来
多数科技型企业是“新苗”“幼苗”,其成长尤其需要社会呵护。
“企业是创新主体,但走创新路,孤军奋战毫无胜算。”张之一委员建议,对于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应予以特殊关照,为其搭建平台,做好服务,给足政策,真正做到围着企业转,为辽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蓄水池”,打造“循环体”。
创新需要“土壤”,更依赖环境。在王国辉委员看来,科技企业对创新最迫切,也最积极,但受设备、资金、人才等条件限制,一些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亟待政府做服务、给补贴、引人才,让它们“活起来”“强起来”;要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科技人才创办企业。有足够数量的科技企业,才会让辽宁在创新方面形成“万马奔腾”的活跃局面。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生力军,要加快发展壮大。张钢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相对数量少、规模小,需要重点培育和扶持。目前,省科技厅正在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年内将培育发展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500家,通过项目支持、平台构建、资金奖补等方式,引导科技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攻克“卡脖子”技术。
人才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我省将优化升级“兴辽英才计划”,支持用人单位柔性引才。张钢表示,省科技厅将与中科院共建“人才+团队”带土移植奖励基金,组建辽宁对日韩俄德科技合作技术转移服务联盟,打造覆盖国内外的开放式合作平台体系,持续为创新主体输送创新资源。
有了充足的阳光、丰沛的雨露,科技“新苗”自然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