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数字“脉搏” 打造竞争新优势

主持人:本报记者 李 波 胡海林 刘大毅

嘉 宾:政协委员 林 垚 陈国宏 李连祥

主持人:我省在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实力雄厚,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等产业优势突出,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明显。如何才能将传统优势转换成竞争优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辽宁振兴首先要振兴工业。发挥工业支柱支撑作用,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才资源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振兴工业必须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当下的辽宁该如何破题?

林垚:辽宁的发展必定有与其他先行省份的差异性,我们的战略必然是个性化的。因此,要破题“三篇大文章”,必须深挖特点,打造优点,以存量优势产业的发展为重点,同时合理布局增量潜力产业。充分做强长板,将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与培育新兴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头部企业以点带面牵动产业链升级和生态圈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连祥:改造升级“老字号”,应重点围绕有产业基础和竞争优势的企业,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适用技术加以改造和提升。深度开发“原字号”,则要将产业链不断拉长,聚焦精细化、规模化和高级化,尤其是要发展壮大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推进冶金产业精深加工,加快菱镁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字号”,则要加快推动集群式发展,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标志产品。

主持人:我省提出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的发展目标,各位委员对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有何建议?

陈国宏:近年来,国内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数字经济所展现的活力和魅力令人惊讶。辽宁在集成电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化产业上基础不错,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应用场景的配合,一方面可以推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数字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等;另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参与本土传统企业、产业的升级改造,形成良性互动,互相促进发展。

李连祥: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本较高,企业应从自身的资金实力、业务发展需求以及长期的发展规划出发,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同时,加快5G等“新基建”在辽宁的建设步伐,整合力量加大投入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规模化数据中心,最好是统筹开展“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中心+5G”的数字基建体系化布局,避免孤立零散式发展,要形成数字基建“组合拳”。

主持人:辽宁有基础工业优势,如何在此基础上培育出新产业和新业态?

林垚:新产业的培育,需要积累和打磨,绝非一日之功。在资源相对紧张的前提下,能够进入发展视野的新产业,一定是与传统优势产业有一定关联的,或者在资源、技术、人才、渠道等方面有相对优势。要避免盲目跟风。一旦决定后,则要有战略定力,全力投入,坚决落实。

陈国宏:新产业新业态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体现了科技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条件,认真梳理研究分析,找到在本地有发展潜能的产业门类,形成重点突破;二要创造条件推动产业聚集和产业链条的衔接。同时,高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要有前瞻性,不能与产业发展脱节。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