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两会·观振兴①结构调整篇|让发展步伐更稳健
中医养生,讲究“平衡”。
经济如人,结构失衡必然难以健康发展。这也是辽宁振兴路上的“第一瓶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东北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问题。
总书记为我们找到了“病根”,也开出了“药方”。
2015年,在长春召开的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结构优化要多策并举,“加减乘除”一起做;
2017年,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振兴必由之路;
2018年,在沈阳召开的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
思想指引,实干作答。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着眼大势、把握趋势、立足优势,促转型、调结构,在阵痛中前行。
一次疫情,检验成果。
产业链更加完善,全面复工复产仅10天,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到往年平均水平,领跑全国;新动能增长强劲,今年一季度,集成电路产量增长51.9%,光缆产量增长37%,生产稀土磁性材料产量增长32%。新技术亮点频出,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39.7%,信息化学品制造业投资增长16.7倍,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6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95.9%;新业态发展迅速,全省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长5.5%。
莫道春光难揽取,浮云过后艳阳天。把握时代契机的辽宁,正朝着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目标奋力奔跑。
锁定提质方向
越是艰难的转身,越需要坚定的步伐。
方向既定,行动才是根本。
“重”,一直与辽宁相伴而生。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却成为老工业基地转型的束缚:不少城市,因企立市;少数产业,占比过重。
“旧”,也是不可回避的痛点。传统产业不够新,新兴产业不够强。
“工业结构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这一论断,切中要害。
反思之后,辽宁开始破解难题,“加减乘除”并用,拼供给侧,瞄高质量,积极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调经济结构,从“二三一”到“三二一”。
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是辽宁破题的“金钥匙”。2019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
三产做强,一、二产业做优。农业,今年把重点放在优化种植结构上,全省将新增设施农业10万亩,玉米、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将分别达到85%、90%;工业,政策、资金向高质量项目倾斜,让呆滞资源退市。积极推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安装智慧大脑。
调产业结构,“重”有优势,“轻”有基础。
疫情短暂阻隔了经济运行脚步,却意外让辽宁消费品工业“抬头”。
一个月,从“一罩难求”“一件没有”到27家企业满负荷生产,口罩日产近千万只,防护服日产近20万套,产能增长百倍。测温仪、呼吸机、CT、药剂、试剂盒等产品不断增产扩产,驰援全国、走向世界。
这背后是产业基础的支撑。盘锦禹王为丹东华洋等企业提供防护服原料;大连瑞光等企业为全省加产熔喷布,禾丰牧业、桃李食品等食品龙头企业为辽宁人装满“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
“辽宁‘物资战疫’的快、准、好,说明轻工业仍有家底。”省政府参事乔军表示。
重“轻”,但也不能轻“重”,要多管齐下把蛋糕做大。老工业基地,传统优势不能丢,必须有选择。在本钢集团第三冷轧厂,企业自主研发的汽车用热轧酸洗板成功替代进口产品,供不应求。忍痛拆掉10座落后小高炉,淘汰落后产能480万吨后,本钢整体效益不减反增。
见微知著,减掉羁绊,向中高端迈进,旧存量将转为新增量。
调产品结构,从一柱擎天到多点开花。
一粒稻谷能做什么?米饭?不!在益海嘉里盘锦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已将其用于发电、轮胎、香料、制蜡、化妆品等多个领域。“过去企业产品单一,市场遇冷便是灭顶之灾,如今把产业链做长,东方不亮西方亮,抗击风险、市场竞争能力均大幅提升。”企业负责人李超表示。
在产品种类上做加法,沿产业链“跑到黑”,已是不少辽企的选择。
强壮产业筋骨
2019年9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远程会议中心进行了一场“特殊诊治”。屏幕那端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一名消化道疾病患者和4名当地医生。
一场“生死”营救,相隔数千公里,半小时内完成,倚仗的是心医国际数字医疗系统(大连)有限公司提供的“远程医疗”平台。
成立不足十年,心医已铺建并运营了全国最大的医疗云平台,业务覆盖31个省区市、946个县及县级市,联结了万余家医院。
这样兼具潜力、活力的“瞪羚”企业,队伍正在不断壮大。
新发展需要新动能。近年来,辽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快。如今,我省中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IC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19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7%;先进装备制造业占比达到58.2%。
向“新”而动,辽宁人更看重转型。在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超80%,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升级带来的增量“对冲”被优化掉的存量,对老工业基地来说市场更广阔。
一场规模宏大的变革,正席卷而来。
3月,瓦轴集团工业装备特大型分公司风电主轴轴承生产现场一片繁忙,所有工序、所有作业区都处于紧张状态。
瓦轴产品重量轻、载荷大、散热快、效果好,客户纷至沓来。2019年订单同比翻一倍,排产已至2020年下半年。
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特色化,瓦轴恰是辽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2019年,我省推进智能制造重点项目100个,总投资达286亿元;108户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名单;认定20户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2个示范项目和21个示范平台。
“老树新枝”伴着“嫩芽破土”,更长的产业链搭建起来。
横向抻,“大手拉小手”。春节前,一场对接会,吸引了千余家辽企汇聚一堂。鞍钢作为东道主公布了五大类、75中类、507小类的采购清单,涵盖了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等各类需求。
“发挥大企业扩散、带动作用,夯实配套链,是辽宁优势,也是辽宁未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人表示。
纵向挖,深耕价值链。去年以来,华锦阿美石化、宝来巴赛尔轻烃综合利用、辽河储气库群三大百亿美元项目接连落户盘锦,成为一时佳话。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通过与国际龙头共建,完成了向产业中高端转型的龙门一跃。
丰沛主体活力
发展是脱虚向实的旅程,需激发每个细胞的活力。而实体经济就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坚实基础,也是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至关重要。
3月18日,我省发布关于营商环境建设的调研报告,这也是对一年多来全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23条措施”实施情况的打分。
减负担。2019年全省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达695.8亿元,落实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惠及企业107.2万户。
引活水。367家融资担保机构为超8000户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推进“税银互动”,帮助企业贷款915亿元。
压程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最少35个工作日;确定100个“最多跑一次”高频事项清单,其中30个实现不见面办理。
于企而言,服务贵在精准。2020年春天,特殊时期为企业纾困解难,辽宁提供了全要素、全链条的复工复产“大礼包”。
一个月,我省接连出台十多个政策,派出8300多名“项目管家”深入1.8万多个企业和项目,为企业破解各种难题。
付出终有回报,截至一季度末,我省新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9.1万户,占全部新增市场主体的97.8%;全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4900户,同比增长45%,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8422户,同比增长59%。规上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7%,民企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0.3%。
再多政策支持,自身缺乏动力,发展也终将功亏一篑。做强、做优、做大,创新仍是核心动力。
截至2019年年底,我省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4.23万件,同比增长了12.7%,由此足见辽企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与投入。
创新带来的是新的市场。
疫情期间,沈阳东管集团生产的产品壁厚达138毫米,创下全国之最。凭借独家核心技术,1月至2月,沈阳东管集团产值同比增加10%,全年待产订单约5亿元。
大连达利凯普科技有限公司则瞄准5G、新能源汽车等市场,凭借微波多层瓷介电容器等“硬货”成功打进国际市场,顺利通过全球多家5G通信厂商合供体系审核。
创新带来的是新的管理模式。
辽宁奥维通信在疫情期间,不断优化流程、梳理漏洞,提出数十个问题,3周拿出解决方案并取得良好效果。企业预计今年的订单量是去年的一倍。
……
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增长点不断凸显,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辽宁经济,立足优势促转型、调结构,正在不断为未来打开宝贵的发展空间。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爬上坡越过坎,前面就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