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战 “疫”作品背后是感人的故事

抗击疫情以来,辽宁省文艺工作者创作了数以万计的战“疫”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件件作品令人感动。人生虽有风雨,但温暖永远相依。其实,每一个感人作品的背后,都有一段真实的过往……近日,记者采访几位作家、诗人、出版人、总监制,倾听他们讲述创作背后的感动,尽管故事不同,但感动都来自真实的力量。

捕捉不寻常的新闻点

“2月15日中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六楼三病区门口,医生丁仁彧正与一位老大姐告别。这位老大姐是丁仁彧来武汉后治愈出院的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老大姐刚说了一句,丁医生,谢谢!眼泪就止不住流了下来……”

这是我省作家关捷的报告文学《担当》的开篇。2月29日,这部作品刊发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一时间,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作家网等纷纷转载。

谈起《担当》的写作,关捷告诉记者,省作协组织创作战“疫”作品,他将目光投向我省援鄂医疗队的前线医生,最终聚焦39岁的丁仁彧——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国家卫健委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我省第一批援鄂重症医疗队队长。特殊时期,只能通过微信和电话采访,而且丁仁彧特别忙,常常是忙里偷闲、只言片语地回复,有时甚至正在交流就被突发情况打断。正是这样不寻常的接触,让关捷捕捉到丁仁彧身上更为鲜活的新闻点。他抓住丁仁彧抢救95岁重症老爷爷、抢救35岁重症小兄弟、为70岁重症阿姨过生日三件事,深挖细节,并穿插丁仁彧与家人和同事相互呵护的故事,特别是揉进10岁女儿的来信, 最终写出一篇血肉丰满的作品。

在关捷看来,《担当》能触动心灵,在于丁仁彧的行为感人至深。在平常的日子里,丁仁彧不是星光闪闪的人,而危急时刻,他却冲锋在前,光彩夺目。“我责任大呀,我几乎天天失眠,我要对患者负责,我要对战友们负责。”丁仁彧的这句话让关捷印象深刻。

贾佳在抗击疫情一线写《战地日记》。

以真人真事展开创作

“若脱下白大褂、防护服

他们便是父母的宝贝

但只要穿上‘战袍’

他们便要负医者使命……”

这是微广播剧《祝福》主创团队的创作感言。该剧在辽宁省“众志成城 共同抗疫”优秀广播剧展播节目中播出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38岁的陈娜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危重症护理主管护师,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她原本打算像往年一样正月初二回娘家给母亲过生日,可正月初一得知医院选派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就马上写了请战书,正月初二早晨,随我省首批医疗队驰援武汉,并由此引发了她远在千里之外用微信朋友圈为母亲庆祝生日的故事。以此为素材,沈阳广播电视台沈阳原创基地创作了时长4分钟的微广播剧《祝福》。

沈阳原创基地已创作生产了《祝福》《教你一句东北话》《加油,郝运》《我叫中国人》《恭喜您,答对了》《母亲的特点》等17部18集微广播剧。这些剧作以辽宁战“疫”过程中发生的真人真事展开创作。

沈阳原创基地总监制郭志英说:“我们广泛选取各行各业抗击疫情的感人事迹展开创作,真实、鲜活才使剧作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目前,该系列广播微剧已被国内数十家电台、融媒体平台及网站刊播。

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家、诗人商国华连日来已创作《中华好儿女》等三首歌词、《橘红色的身影,我们为你点赞》等6首长诗。这些作品饱含深情,感人至深。商国华告诉记者,他的每一个作品,其实都浓缩着战“疫”中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

在家写作中的商国华。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商国华和沈阳市驰援湖北襄阳医疗队领队、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冯济龙通话得知,冯济龙所在的援襄医疗队70%都是女同志,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22岁,她们每日里超负荷工作,齐向秀、王艳丽、鲍静、刘洋等11位护士长更是成为战“疫”的主力。商国华感慨万千,赶写出长诗《你好,远在襄阳的护士长》,经沈阳广播电视台主播林月朗诵后,连夜传到远在襄阳的医护人员耳旁。“谁说女人只有儿女情长,谁说女人是水,是月亮,汉江的清波,襄阳的星光,每时每刻,都在勾勒着你们,情似水,志如钢的战‘疫’肖像……”这首配乐诗朗诵让医护人员眼睛湿润。听着朗诵,齐向秀一次次落泪,她对身旁的护士姐妹说:“今天是我们妇女的节日,这是多好的礼物啊,家乡人民一直惦记着我们,我们可一定要为家乡争光啊!”

“有一天,一个病人的马桶堵了,这时一个护士小哥二话没说,操起疏通工具就开始疏通,不一会儿就给通好了。我问他,这活儿你在家干吗?他说,我在家可啥活儿也不干,吃饭都是现成的……”这是《战“疫”正前方:贾佳战地日记》系列连载的片段。沈阳出版社从2月2日起推出连载,音频有声版也在喜马拉雅APP同步播出,随之贾佳也成了一位“网红”。

贾佳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重症科医生,他作为我省第二批驰援湖北医疗队的副队长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他在高风险、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利用换班间隙写下“战地日记”,字里行间充满战“疫”必胜的信心和力量。沈阳出版社总编辑闫志宏说:“我们推出这个连载,广受关注,是因为白衣战士在火线上激扬青春力量,以无私无畏的精神放射出新时代中国年轻一代的荣光。日后,我们将把这些文字结集出版,用以记录战‘疫’的峥嵘岁月。”

为时代发声,是文艺作品创作者的职责和良知。平凡中的伟大,拨动创作者的心弦,构成创作中撼人心魄的素材。(记者 赵乃林)

编辑:唐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