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筷公勺 分餐不分爱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亚茹 张丽霞

一场疫情,改变生活方式。分餐制再次成为公众热点。中华文明几千年,从分餐到合餐再到分餐,其实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有其必然性。从科学角度来说,分餐利于健康;从情感角度来说,合餐利于交流。推广分餐,需要过程,更需要细化。吃得健康、吃得开心、吃得其乐融融锦上添花,才是符合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分餐制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3月21日,辽宁省市场监管局、省商务厅、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支持住宿餐饮行业恢复正常营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全省住宿餐饮经营单位可全面恢复正常营业。在意见中提倡分餐自取、使用公筷公勺的就餐方式,以培养文明用餐的良好习惯。之前,结合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实际,大连市餐饮服务经营单位已有序恢复现场就餐(堂食)服务。同时,随着各地陆续有序恢复餐饮服务,分餐制再次被提及。事实上,2003年“非典”期间,分餐制就曾经被提及并被很多餐厅所采用,但因各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其实,呼吁倡导分餐制一直没有停止过,2019年7月,在“健康中国·我行动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启动仪式上,中国营养学会有关专家表示,倡导家庭、社会使用公用餐具和分餐制,通过分餐或者使用公筷公勺,可以有效减少肝炎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传播。同时,分餐可以较好把握食物摄入量,减少食用过量和铺张浪费。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让分餐制再次走进公众视野。近日,北京、上海、广州、温州等多地发出分餐制、公筷制或双筷制的倡议,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向海内外中餐企业和广大中餐消费者发出了《“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共创中华餐桌文明”倡议书》,山东一家餐饮企业推出了42厘米长的分餐筷、食品分餐夹、大头分餐勺,商家表示,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醒顾客保持合理距离。江苏泰州还出台了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对公勺公筷的材质、颜色、长度、摆放位置、使用方法等都有明确规范,宅家吃饭也提倡人手一份公勺公筷。

通往分餐制的路有多远

近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委员会、世界中餐业联合会联合发布了《中餐分餐制、双筷制、公筷制服务操作规范(征求意见稿)》,这一标准适用于餐馆、酒楼、酒家、饭庄、宾馆(饭店)餐厅等餐饮企业,可以说是为餐饮行业实现分餐制提前“打了个样”。但这一标准想要真正推广实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体现在商家方面,成本高就是一块硬骨头,与顾客的沟通成本、服务的人工成本等都在其中。同时,中餐色香味形俱全的特点、中国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情感交流方式,也为分餐制的推广增加了难度。对于这一点,普通百姓的感触更深一些。

在江苏泰州出台的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中,将使用公筷公勺的人数规定为“两人以上”,且规定“家庭日常用餐按人数配备人手一份公勺公筷”。记者在采访中提及此标准时,很多人的反应都是“不可能”,尤其是家中有老人的家庭,三代同堂最少也是5个人,每人一份公筷公勺,再加上自己用的筷子勺子,每顿饭饭桌上至少得有20份筷子勺子“齐飞舞”,混乱不说,收拾餐具也会增加劳动强度。

分餐不分爱,推广分餐制需要过程。有关专家建议,分餐作为一种科学健康的饮食方式,要采取不同的细化方案,令分餐制在更大范围内有可行性,比如围桌分餐制,可以围着圆桌坐下,但是坐下后采取分餐,这样也比较符合国人团聚一堂、情感交流的习惯。自助餐式分餐制作为一种特殊场合的方式,选择的余地也比较大。可以根据不同的客人、不同的活动要求等,采取不同的方式。

先从公筷公勺开始吧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目前,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合餐的弊端就在于此。根据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自然人群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为40%~60%,且各地区分布不均,呈家族聚集现象。幽门螺旋杆菌主要是通过口-口(共用餐具、洁具)传播,如果家中亲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就可能会在合餐时发生传播,致使其他家庭成员感染。所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经常在外就餐者,也会有很大的感染概率。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市民,提倡文明健康用餐,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好习惯。

莉女士是位美食博主,她微博、微信的主要内容基本都是她家的一日三餐。这次疫情开始后,她家的餐桌上便出现公筷公勺了。莉女士有两个孩子,老大7岁、老二两岁,偶尔莉女士的父母会过来小住。莉女士根据自己家的特点,每次就餐前都会在餐桌上单独放置了一份公筷和公勺,吃饭时,家里人会用公筷公勺将所需的菜或汤羹取到自己的盘碗内食用。莉女士说,原以为父母会不接受,但没想到他们看到后很赞同,说这样更健康。

莉女士的做法值得借鉴。提倡推广分餐制,可以先从家庭及个人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开始,从家庭做起、从每个人做起,再逐步将分餐制推广到全社会。

■相关链接

在古代 我们是“一人一食”的

一幅名画中的“分餐”

南唐画家顾闳中有一幅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在这幅长卷的“夜宴”部分,韩熙载及其他几个贵族子弟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上,欣赏一位琵琶女的演奏。他们每人面前都摆着小食案,上面放着完全相同的一份食物,是用盘盏盛着的果品和佳肴。这幅名画中所显示出的“夜宴”聚会就餐模式,其实就是古老的分餐制。

合餐制是当下主流用餐方式,其实这种在一个盘子里共餐的饮食方式,历史追溯起来也不过一千多年,而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一直都是“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

“举案齐眉”皆因小小食案

古代中国人进食时会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吃饭时大家跪在席上各吃各的。食案一般只限一人使用,是木质的矮脚托盘,所以妇人也能轻易举起。

《后汉书·逸民传》记隐士梁鸿受业于太学,还乡娶妻孟光,夫妻二人后来转徙吴郡(今苏州),为人帮工。梁鸿每当打工回来,孟光为他准备好食物,并将食案举至额前,捧到丈夫面前,以示敬重。孟光的“举案齐眉”,成了夫妻相敬如宾的千古佳传,其实也是古代分餐制的一个生动写照。

据专家学者考证,以小食案一人进食的方式,在龙山文化时期便已发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曾发现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长约1米、宽约30厘米,应该是仅供一人用的食案。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在古代中国出现的源头。小小食案与古代分餐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合餐登上历史舞台

中式合餐制的诞生,来自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

大唐盛世,受丝绸之路的影响,“胡床”“胡桌”等桌椅流入中原,胡人的合餐习俗也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之后,宋代商业经济发展,勾栏瓦舍遍布街头,饮食文化逐渐平民化,会食合餐的用餐方式也更加为大家所接受。到了元朝,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带来了他们围坐一处、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饮食方式。中式分餐制再次受到冲击,合餐制开始登上主流。一直到明清时期,合餐制高度发达。乾隆时期的满汉全席更是成为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至此,宴饮被更多地赋予了交际的意义,合餐制就为人情往来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台。(默默)

编辑:谭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