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们的丰收故事

唐柱林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记者 马征

秋季的大连是丰收的大连,从丰茂的田间到富饶的大海再到蓬勃发展的各行各业,无一不在唱响着丰收的旋律,而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些人的创新与努力。他们有的在工作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有的带着全新的思维走进全新的领域,有的以科学为指引,有的把创收当标杆……正是这些人在自己领域常年的勤勉与奋斗,不断创新与实践,带来了开阔的思路、全新的技术、重大的成果,让丰收的秋季结出了累累的硕果。

他让老虎山樱桃走俏全国

文 记者 祝福 图 受访者提供

金秋时节,辽南大地遍布丰收景象之时,金普新区七顶山街道老虎山村900多户果农早已享受过丰收的喜悦。今年夏天该村大樱桃产量达5000多吨,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就达7万元。依托大樱桃生产优势,昔日贫困落后的渔村成了具有8000亩生产规模,大连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大樱桃生产村,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保持每年10%的增长幅度。提起这些,村民异口同声地说:“这要感谢带领我们发展大樱桃生产走上致富路的领头羊——唐柱林。”

老虎山村过去以海上捕捞和玉米、地瓜等粮食作物种植为主业,村民收入多年都在低水平上徘徊。上世纪90年代,唐柱林在老虎山村承包了200亩荒山,率先栽种大樱桃并取得成功,为带领乡亲们通过发展大樱桃走上致富路,2011年唐柱林牵头成立了水果专业合作社,在他带动下,村民们积极调整结构,改种大樱桃。截至2017年,大樱桃种植面积已达80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0%以上,早、中、晚熟的大樱桃品种达23个,温室、冷棚、露地、防雨棚“接力”,生产上市时间长达4个月,已成为村民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现在我们村一年收入十几万元的户都不好意思说出口,20万~30万元的太多了,百八十万的也不算稀奇了,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一位村民高兴地说。

唐柱林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后,进一步在老虎山村大樱桃生产中大力普及农业标准化和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强标准化大樱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大樱桃品牌创建活动。为保证当年生产的大樱桃优质优价、应销尽销,顺利实现村民增收目标,唐柱林与村委会多次研究协商,建成了占地7万平方米、面向全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大樱桃交易市场,全村大樱桃不超过10分钟就能运到市场出售。市场还吸纳了本街道各村和方圆20平方公里的外地果农进入市场销售大樱桃,同时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

产地市场与游客采摘、电子商务、物流速递方法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形成了大樱桃立体销售网络,很多外地客商还通过市场获取信息,直接到农户家包园采收,使本地大樱桃供不应求,并通过物流速递方法使本地大樱桃覆盖了全国200多个城市,最远到达新疆乌鲁木齐。

王海燕在工作。(戴黄帽子为王海燕)。

她把金普的蔬菜卖出国门

文 记者 韩顺兆 图 受访者提供

王海燕已经几天没回家吃上一口热乎饭了,她站在菜地里,咬了一口凉冰冰的火烧,就着刚从地上拔出来的大葱说:“今年的雨水稀稀拉拉下了好几天,把地里的大葱‘造’毁了,很多都烂了根子,卖相不好。”为了不让种植户受损失,她买了新机器加工净葱,对冷库进行了改造。附近菜农听说“海燕蔬菜专业合作社”正在收大葱,把葱拉了过来。尽管他们不是合作社的社员,但王海燕也答应把大葱收下了。

王海燕曾在一家外资企业负责验收蔬菜质量,2008年,她看到国家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组织了6名农民在炮台镇红星村组建了大连炮台海燕蔬菜专业合作社,被乡亲们亲切的称为“大胆儿姐”。创业初期是艰辛的,王海燕遇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挫折,为了能学习更多的先进知识和种植技术,她将重点放在了学习专业种植知识和外出考察上;为了选择适当销售对路的蔬菜品种和满足市场蔬菜新品种的需求,她多次参加蔬菜博览会……结束了大连地区不能种植西兰花、有机花菜以及圆葱的种植历史。在农业技术方面,她认真学习,掌握新技术。在销售方面,海燕蔬菜的产品得到了出口企业、国际连锁超市、快餐企业和星级酒店的认可和好评。现在已被日本、韩国、泰国等集团认定为合格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海燕合作社由最初的几间破草房,发展到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00万元,年储藏能力2000吨的蔬菜保鲜库,拥有14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还有50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和500亩的蔬菜基地。

合作社成立之初本着“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力平等、管理民主、开拓进取、诚信服务、携手发展、共创价值”的经营理念,王海燕提出的口号“发展海燕合作社,建立和谐新农村”合作社秉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实行种植—收购—加工—储藏—销售。合作社吸纳了400多名农民成员,带动周边百公里2000余户上万亩的蔬菜种植。现在合作社是大连最大的大葱、洋葱、西兰花基地,也是第一家南菜北种的基地,创造很多大连历史之最,并且首家用日本防虫网、防草布、防风网管理技术,使蔬菜不打杀草剂和杀虫剂。

在7月中旬结束的圆葱收购季,种植户平均亩收益4000余元,创大连历史之最。

桃产业技术专家——关海春。

他推广新品种成为“桃”专家

文图 记者 徐婷

1995年7月,关海春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果树专业,1995年8月分配到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与了国家、省、市重点科研项目“桃新品种”的选育工作。

关海春从1997年开始,担任农业部“九五”重点项目桃新品种选育课题子专题主持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主要果树新品种选育与高效标准生产技术研究项目,核果类主要果树新品种选育研究课题,桃新品种选育研究子课题大连主持人,星火计划“罐藏黄桃‘金露’的推广应用”项目主持人。主持选育出“金露”、“秋露”等多个桃优良品种,并研究相应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温室桃栽培技术及温室桃专用品种。已累计在辽宁、山东、河南等主要桃产区推广桃新品种种植面积22.65万亩,推广温室桃生产技术8.9万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32.28亿元。

2010年,关海春晋升为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现担任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大连综合试验站站长,以开展桃新品种区域试验,与配套技术的研究为主,兼顾新品种病虫害、土壤施肥等方面的研究,为辽南地区桃树栽培提供技术支持,近年来推广的桃树省力化Y字形整形技术已经推广10余万亩。在旅顺、金州、瓦房店、普兰店、庄河5个区市县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主要开展鲜食、罐藏桃新品种标准化生产的试验示范,桃高产、无公害生产、标准化施肥等技术试验示范。山坡地省力化施肥技术、梨小食心虫综合防控技术正在大面积推广示范。

工作至今,他主编了《大连地区桃产业技术》;参编了《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桃分册)和《主要果树新品种(新品系)及新技术》,并在《园艺学报》、《内蒙古农业科技》、《北方果树》上发表了论文30余篇。

刘彤在进行水产技术推广。

他减少水生动物病害损失

文图 记者 徐婷  

1992年7月,刘彤毕业于大连水产学院海水养殖专业。他长期在一线从事海水养殖专业的推广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海参、海胆等海产生物养殖技术及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调查,对辽宁海水养殖生产和环境监测熟悉,多次主持和参加省部级推广和科研课题。

他从事农业领域的水产技术推广工作30余年,在海水养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先后承担“浅海滩涂贝类增养殖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技术”等国家及省部级省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 “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等奖项;被农业部聘为第四届全国水生动物防疫标准化技术工作组委员、被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聘为“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网”的海参专家等;取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撰写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参与制定地方标准1项。

现任大连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大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大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的刘彤,在海参健康养殖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了海参生态养殖的新理念,并为海参生态养殖技术,在全省示范推广奠定了基础,实现了海参养殖的产业化。

他为沿海6市13县开班授课60期,项目示范推广74万亩,实现总产量8.9万吨,实现总产值127亿元,新增产值38亿元,新增效益31亿元。在他的带领下,海参网箱苗种培育技术推广,提升了苗种质量、降低了成本,为大连市海参苗种生态化、科学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病害一直是大连水产养殖的瓶颈,而大连地区“远诊网”的建立和运行创新了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和利用了专家资源,有效缓解了基层人员对鱼病诊断能力薄弱的问题,对减少水生动物病害损失、促进渔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辑:谭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