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大连当选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文明乘车已成为大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记者王华 摄

2019·大连之美 太阳沟秋色 记者王华 摄

记者许晓楠

2005年10月26日,大连当选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率先走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第一军团”行列,再次向世人展现了城市的实力和魅力。这在当时,是大连荣获的标志着“四个文明”建设综合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是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努力创建所取得的丰硕结果。

翻开大连“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内容映入眼帘——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使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改革中得到加强,在创新中有新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当选全国文明城市——

我市“四个文明”快速协调发展

我国最早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1979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上。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个要点之一。1986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推动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前进的。1997年3月,我国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活动示范点工作正式启动。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明”还仅仅局限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入21世纪后,文明的内涵不断扩展,从“两个文明”逐步扩展增加了“政治文明”及“生态文明”,几乎涵盖了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2003年提出的“全国文明城市”,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整体文明程度和全面发展水平,是目前综合评价城市“四个文明”建设水平、全面反映城市整体综合实力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全国最具价值的综合性城市品牌。

1986年至2005年,市委、市政府连续制定了6个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为大连进入全国首批文明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期间,时任市委书记孙春兰先后多次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提出要求,强调要以创促建、重在建设、注重长效、惠及百姓、造福社会。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突破口,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正是全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结晶。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刷新着城市文明的内涵。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聚精会神搞振兴、一心一意谋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大连的综合经济实力跻身于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也才使我市有了与其他城市竞争的实力。

创建中,市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全市紧紧围绕创建文明城市等内容,组织专业团体演员和广大市民,举办各种广场文化活动2000多场,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市民的健康环境得到改善。市卫生局会同各区,加强对经营性公共场所卫生和食品卫生的检查和整改,提高了卫生管理达标率。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实现了全覆盖,医疗急救网络逐步完善,方便百姓看病就医。市水务局对部分管网和城市二次加压设施进行改造,解决了这些地区居民吃夜来水的问题。市民的安居环境得到改善。市城建局加大对街巷路和摸黑路的改造力度,维修改造街巷路800条,在城区植树52万株,新增绿地65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公园8处;市民的交通环境得到改善。市交通局更新公交车辆309台,建成一批新式候车亭,配备残疾人无障碍公交车10台。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全员上岗,营造了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市民办事的软环境得到优化。群众服务热线、法律服务热线电话畅通,“中国大连”政府网站全新改版。市国税局开通了12366纳税服务热线。市商业局加大了对青泥洼桥、天津街、西安路三条商业街的整顿力度,使全市23个窗口行业,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市出租车管理处在3万多名驾驶员中开展树行业新风教育,让出租车成为展示大连文明的“流动风景线”。据统计,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7个区、59个部门、行业,共为社会和百姓做实事、好事上千件,受到了百姓的普遍好评。

建设学习型城市——

提升城市的学习力、创新力

一个善于学习的城市才是有希望的城市。

2001年6月,市委在全国率先作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把创建学习型城市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普及中提高、在实践中深化,不断提升创建水平。学习成为市民的生活内容,城乡处处充满着良好的学习风尚。到2005年,全市基本构筑了学习型个人、企业、家庭、社区(村组)、机关、党组织协调创建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市委常委班子理论中心组带头学、50多万城镇职工岗位学,70多万农民学科技、100多万市民学外语的浓厚氛围。我市的做法在当时被称之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大连模式”。

从初中毕业生成长为高级工人技师的王亮,从深山养菇女成长为带领乡亲创业致富带头人的邢俊花,从财务门外汉成长为查账专家的田兆顺……这些普通岗位上的普通人,通过不断的学习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他们是当年我市建设学习型城市过程中不断涌现的个人典型。学习型城市建设,不仅提高了市民综合素质,也提升了城市的学习力和创新力。学习型城市建设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拓展了发展思路和发展空间,围绕创新发展的主题深入推进,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大大连”注入了活力。随着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不断深入,到2005年我市已形成立体化、广覆盖的学习型体系,全市民办教育机构1200多个,每年参加学习人数突破40万人次,全市市民普遍树立了终生学习的理念。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夯实和谐社会的良好思想道德基础

在许多外地人的眼中,大连不仅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健康发展的城市,而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真情的文明和谐的城市,这得益于我市多年来积极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公民道德建设。“十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坚持教育、实践、管理“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全市的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2003年3月,《求是》杂志第5期发表了大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文章——《公民道德建设重在实践》,总结了我市贯彻落实《纲要》,加强道德建设、注重道德实践的经验,受到广泛关注。

在深化教育不断创新道德教育方式的同时,我市精心设计和组织道德实践活动,吸引市民广泛参与,增强了道德建设的实效性。2005年,针对城市交通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了“文明行车、文明走路、文明乘车”的“三文明”活动,市交警支队对全市53万驾驶员进行文明行车的教育,印发10万份选票,发动市民评选“文明驾驶员”“文明交警”。当年,全市80多条主要交通客运线路的始发站,乘客都能自觉做到排队乘车。2001年至2005年,我市连续被评为全国畅通工程一等奖,名列全国第一;全市深入开展“扶贫帮困、敬老认亲”活动,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全市6000多各级干部同困难家庭建立了帮扶联系卡,25万党员干部、社会各界群众同2.5万多名下岗职工、残疾人及生活困难家庭结成认亲帮扶对子,广大群众称之为“凝聚百万人心”的工程;全市有30万注册青年志愿者、7万多学雷锋小组活跃在城乡基层,为孤寡老人、军烈属、残疾人、特困户等奉献爱心,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帮助一些年老体弱、儿女不在身边的居民,全市已安装了1000多个“爱心门铃”,成为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的爱心铃,挽救生命的“救命铃”……我市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道德建设中的表率作用,从1996年起,坚持组织党政机关干部“星期六义务奉献日”活动,机关干部、企业职工、部队官兵、学生和社区居民广泛参加,在全市弘扬了奉献精神。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人们都说东北有“三宝”,而大连却被誉为有“四宝”,这第四宝就是先后由40位离退休老红军、老八路、老英模组成的红色“园丁”队伍——沙河口区老战士报告团。截至2005年,老战士报告团在全国21个省、200多个县市作报告7200多场,听众达500多万人。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作出决定,大连市老战士报告团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大典型,组织中央新闻媒体进行集中宣传,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2004年6月4日,市委召开专题会议,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求各级党组织树立“建设未来从关心未成年人抓起”的理念,为未成年人多办好事、实事。2005年6月15日,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05年要为未成年人办好社会影响大、群众满意、未成年人欢迎的10件实事,截至当年年底10件实事件件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编辑:谭丽艳